从乡村到社区:归园田居团队以小微盆景助力乡村振兴
这个夏天,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归园田居实践团队以“小微盆景非遗传承与社区美育融合”为核心,深耕乡村土壤,辐射城市社区,用一场贯穿城乡的暑期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活力。项目依托学院在城乡生态、非遗景观与公共空间改造等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调研、创作、宣讲、共建四大板块,深挖川派盆景这一国家级非遗资源的乡村价值,探索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中的双向融合路径。
图1 安龙村调研合照(赖欣雨供图)
图2 金琴社区调研合照(张风茂供图)
归园田居团队的实践起点锚定安农村——这片孕育了川派盆景技艺的乡村沃土。队员们深入盆景园,观察盆景长势与种类,记录技艺传承中的故事,深入分析盆景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定位与潜力。基于扎实的产业调研,团队制作了一部饱含乡土气息的宣传视频,镜头里既有乡村匠人修剪枝叶的专注神情,也有盆景从山野素材到艺术珍品的蜕变过程,让藏在乡村的非遗技艺被更多人看见。为拓宽乡村盆景的市场渠道,团队设计的盆景手提袋已完成定稿,手提袋正面透明镂空,融入盆景造型元素,既方便游客携带乡村手作,更让每一次拎取都成为乡村文化的流动展示。
图3 安龙村盆景园调研合照(周怡坪供图)
图4 安龙村盆景手提袋设计方案讨论(刘湘瑜供图)
图5 盆景手提袋设计效果图(赖欣雨供图)
从安农村走出的非遗种子,在城市社区落地生根。“归园田居” 团队带着盆景技艺与文创成果,首站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琴社区。伴随着宣讲和手工活动的进行,团队成员搬出一叠叠绿色卡片,这是成员的自制种子愿望卡,收集社区居民的院落改造意见,“您家的院落想种些什么?希望添点什么样的绿植景观?” 志愿者们挨个儿询问,居民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退休教师想在阳台种上记忆里的牵牛花,有上班族希望楼道转角能多些耐活的绿萝,还有小朋友画了幅 “会结果的盆景” 贴在卡片上。
图6 植物愿望卡(周怡坪、廖英芝供图)
两场活动的当天,社区活动中心座无虚席,不少居民早早带着小朋友等候。两场宣讲活动特意强化 “乡村源头” 叙事,让城市居民透过技艺看到乡村的文化肌理。讲解小微盆景时,团队播放了安农村匠人制作盆景的纪实片段。周同学说,这得像给庄稼搭架子,既要顺其长势,又得有点巧劲,随后结合匠人语录讲解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创作理念,让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分享插花艺术时,团队成员介绍了几组常见的植物搭配,并特意准备了满天星、野菊、桔梗等插花常见素材,与盆景摆件搭配出多组造型,别具一格。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把植物粘在一起,忍不住感慨:“原来花草也能‘塑形’,跟给生活做减法似的。” 互动环节中,小朋友们的问题也从技艺延伸到产业:“安农村的盆景能快递吗?”“村里有没有体验活动?”这些提问如同一道道纽带,悄然将城市的消费需求与乡村的产业供给紧密相连。
图7 金琴社区插花手工活动展示(周怡坪供图)
图8 金琴社区盆景手工活动合照(周怡坪供图)
杏林社区的小微盆景手工活动,则成为乡村技艺 “进城” 的沉浸式体验场。团队提前购置好盆景素材,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学习盆景的基础技法。当一个小女孩完成一盆微型盆景时,不禁感叹:“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种跨越城乡的共鸣,正是团队希望达成的,让乡村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能成为连接城乡审美、助力乡村产业的桥梁。
图9 杏林社区盆景手工活动作品展示(刘湘瑜供图)
图10 杏林社区盆景手工活动合照 (廖英芝供图)
此次实践以乡村振兴为核心视角,意义远超一次暑期活动。归园田居团队不仅为川派盆景非遗找到了从乡村产业到城市美育的转化路径,更通过文创设计、技艺传播等方式,为乡村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样本。队员们在乡村地头习得的实践经验,也将转化为风景园林学科服务 “强农之路” 的专业思考,让青春智慧真正扎根乡村土壤,助力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动力。(供稿人:朱春艳 廖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