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漳州非遗行:青年学子以实践解码千年木偶传承,赋能文化自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漳州非遗行:青年学子以实践解码千年木偶传承,赋能文化自信

2025-08-29 17: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响应“文化自信”号召,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由外国语学院牵头组织“偶艺行舟实践团”于2025年7月31日赴福建漳州开展木偶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作为高校青年实践队伍,团队聚焦漳州布袋木偶戏及木偶雕刻两项国家级非遗,通过参观学习、艺人访谈、互动体验等方式,既以专业所长助力非遗传播,更以青春视角激活古老技艺的当代生命力,践行“传承中华文脉”的青年使命。

展馆寻踪,初遇偶戏魂

实践团首站走进木偶艺术展示馆,玻璃展柜内,历代木偶珍品静静陈列。从古代彩绘木偶的细腻衣纹,到现代创新木偶的灵动造型,历代木偶珍品陈列其中,展现了布袋木偶戏的千年发展历程。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梁志煌为实践团系统讲解了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历程,同学们专注聆听、不时记录,对其历史脉络有了清晰认知。

此外,实践团英语、翻译专业成员发挥专业所长,主动将展馆讲解稿翻译成英文,目前已交付木偶艺术展示馆作为参考,为外籍游客了解非遗提供便利,助力非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图为2025年7月31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成员在漳州木偶艺术展示馆合影。(实践团 供图)

随后,实践团采访了漳州布袋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黎晖老师。陈老师为实践团现场演示了木偶操纵技巧,只见手指在布袋中灵活腾挪,木偶便做出眨眼、摇头、捋须等细腻动作,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 “掌上乾坤” 的奇妙。采访最后,团队成员与陈老师谈及布袋木偶戏的缘分,陈老师摩挲着木偶头,眼含温情说道:“以木为偶,以偶作戏,偶伴我一生,戏如人生”这句朴实话语体现了传承人对非遗的坚守,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传承的重量。

图为2025年8月1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成员采访陈黎晖老师。(实践团 供图)

夜幕降临,实践团成员兵分两路追寻木偶戏的身影。一路专程拜访蔡海土老师,在乡村小院里欣赏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漳州布袋木偶戏——简朴舞台衬着烟火气,灵动的木偶在指尖跃动,剧情中蕴含的民间智慧与生活哲学,展现了布袋木偶戏扎根乡土的本真魅力。

图为2025年8月1日,蔡海土老师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成员亲切交谈。(实践团 供图)

另一路则前往漳州市木偶戏剧团,红幕舞台上的创新演绎同样精彩。《大名府》的精彩演出中,木偶 “燕青” 的空翻、“时迁” 的攀爬,将技艺与剧情完美融合,所有观众都被这小巧而精美的木偶所吸引。散场时,队员们仍在讨论木偶眼神的灵动:“原来不用台词,木头也能讲故事。”

图为2025年8月1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成员观看漳州木偶布袋木偶戏表演。(实践团 供图)

无论是乡土间的质朴呈现,还是剧场里的匠心编排,演员们指尖的精湛技艺与眼底的饱满热情,都让成员们深深沉浸。实践团观察发现,漳州布袋木偶戏通过乡土与剧场的多元呈现,展现出强大的活态传承能力。

馆内深研,街头传雅韵

实践团第二站走进了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这座艺术馆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竹初先生于1996年个人出资创办,是集木偶艺术展览、设计生产、表演、教学、收藏、研究、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场馆。馆内珍藏着300多件艺术珍品,涵盖徐竹初、徐强和徐强女儿徐翌昕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合唐宋绘画风格与现代审美,以精细的雕刻工艺和鲜活的面部表情著称,不仅多次亮相国际展览,还被全球逾百座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福建非遗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

图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徐竹初、徐强父子作品。(徐强 供图)

漳州木偶头雕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强老师热情为实践团讲解了木偶雕刻的历史和传承这项技艺的不易——从一块普通木头到精雕细琢成栩栩如生的木偶,每一步都凝结着历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还耐心接受了大家的采访。成员们听得全神贯注,更亲手触摸感受木偶的质感,对这门雕刻艺术有了愈发直观的认识。

图为2025年8月2日,徐强老师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成员讲解。(实践团 供图)

午后的龙江岁月广场——马州龙舟博物馆,一场布袋木偶戏知识问答挑战赛热闹开场。“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核心部位是哪里?”“漳州布袋木偶戏与其他木偶戏剧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问题刚出,孩子们便举着小手抢答。参与者得到的木偶文创奖品,被小心捧在手上。一位带孩子参与的父亲说:“没想到孩子会为了赢奖品,主动查木偶戏的资料。” 队员们则在互动中发现:“原来非遗传播,能这么有烟火气。”

实践团结合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求,在龙江岁月广场策划了布袋木偶戏知识问答挑战赛,吸引百余名本地居民参与,其中儿童占比超70%。活动不仅发放木偶文创50余件,更通过300份调查问卷收集到85.05%的受访者对木偶戏发展的期待,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基层数据参考。

图为2025年8月2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举办的知识挑战赛(实践团 供图)

亲手制偶,匠心寄传承

实践团第三站跟着徐强老师学木偶雕刻。

实践团成员在徐强老师指导下体验木偶雕刻,从握刀姿势到下刀角度,每一次尝试都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当带着“歪眉毛”的木偶头初具雏形时,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与木头对话”的匠心——这既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高校‘实践出真知’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图为2025年8月3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成员体验木偶雕刻。(实践团 供图)

偶艺行舟实践团走过三站,在漳州的街巷间,真切看见漳州布袋木偶戏如何活在匠人的指尖、戏台的光影、孩童的笑脸。此次实践是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响应“非遗保护传承”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振兴的缩影。目前,实践团已整理形成“漳州布袋木偶戏技艺”“漳州木偶雕刻”等系列素材,制作完成1条非遗宣传短视频,计划通过校园公众号、合作媒体及地方文旅平台联动发布。未来,团队将持续以“高校+非遗”模式,推动木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让青年力量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长期动能,让文化自信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深厚。(供稿人:沈钰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