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疙瘩”变身致富“金疙瘩”——新泰市果都镇酱菜产业传承发展典型经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菜疙瘩”变身致富“金疙瘩”——新泰市果都镇酱菜产业传承发展典型经验

2025-08-30 09:5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泰市果都镇素有"酱菜之乡"的美誉,这里的酱菜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符号。近年来,果都镇以非遗保护为抓手,以产业振兴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目前全镇已形成10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带动500余人就业,年销量突破300万斤,构建起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酱菜产业聚集区,成为齐鲁饮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范。

一、坚守古法工艺,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果都酱菜制作技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坚守百年的传统工艺体系。自清光绪年间形成完整腌制体系以来,始终遵循"春腌夏晒秋收冬藏"的时令规律,恪守"三洗三晒""九转回缸"等32道工序标准,特别是独创的三年窖藏工艺,通过天然陶缸与微生物菌群的协同作用,造就了酱菜"脆而不柴、咸香回甘"的独特风味。2020年,"果都酱菜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项传统技艺正式纳入系统性保护。为强化技艺传承,实施传承人培养工程,通过"名师带徒"计划培养中青年传承人12名;以图文视频形式完整记录工艺流程。

 二、创新驱动发展,激活传统产业动能

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果都酱菜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化转型。一是优化生产工艺。紫芥园公司与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在保留核心发酵工艺的同时,引进自动化清洗、灭菌设备,开发出恒温发酵控制系统,使生产周期缩短15%而风味更趋稳定。目前正在扩建厂房,扩大规模。二是拓宽销售渠道。从2024年开始,启动网上直播带货,最多一天下单7000单,同时积极与新泰文旅等部门合作,加入新泰特变大礼包;进入“与辉同行”直播间,扩大品牌知名度。

 三、政府精准施策,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果都镇党委政府将酱菜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建设酱菜产业园区,整合分散作坊实现集聚发展;组建产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按照“1+3+N”的模式,建立一处酱菜产业园,投资800万元,新建2层标准化生产车间3个,仓库1间,展销中心1处,酱菜文化展示馆1处,将传统腌制与加工分离,打造现代化标准化的酱菜加工生产线。目前厂房内部正在清理,园区正在规划设计中。吸纳3家酱菜大户,3家大户加入酱菜协会、入驻小微产业园,由协会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对外经营。与多家农户、合作社合作,农户将闲置宅基地租赁给村集体。酱菜协会与合作社签订宅基地使用协议,合作社通过宅基地为协会提供晾晒场地。推动农业产业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发展,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配方,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消费者对果都农产品的认知度。 

如今的果都镇,酱香萦绕的古老作坊与现代化生产线相映成趣,非遗传承人与电商主播隔空对话,传统美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和谐共鸣。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古老技艺就能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果都酱菜的传承发展之路,是一条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交织的奋进之路。从非遗工坊到现代企业,从地方小菜到全国名品,这个百年品牌用实践证明: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需要守得住匠心、跟得上时代、接得住市场。面向未来,果都镇将继续深化"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发展战略,让这坛历久弥香的岁月滋味,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