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丈量乡愁,研学巧思激活文脉——嘉职院“乡博文韵”实践团深耕嘉兴乡村博物馆,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乡村博物馆建设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乡村博物馆是记录乡村沿革、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正逐渐成为浙江省地标性的乡村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战略,探索文旅融合与乡村发展的新业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乡博文韵”社会实践团走进浙江嘉兴各乡村博物馆,围绕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博物馆研学旅行模式开展实地调研与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乡愁,用智慧点亮文化,让乡村博物馆真正成为保护、传承和展示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阵地。
一、深度走访调研:精准把脉,挖掘多元研学价值
实践团采取了主题化、分类式的深度走访策略,聚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非遗体验、红色教育四大维度,与各场馆负责人、研学活动运营方、中小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数十场深入访谈,精准剖析不同场馆的独特禀赋与研学潜力。
(一)科技之光点亮乡村:自然科学类场馆的科普研学
秀洲光伏科技馆内,光伏科技原理通过互动展陈直观呈现。实践团探寻新能源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助力将科技科普转化为乡村文旅的独特吸引力,为乡村文旅注入科技活力;中国航天科普馆里,火箭模型搭配航天故事,沉浸式体验让航天科普“可触可感”,塑造乡村文旅独特IP,吸引游客打卡,构建科普教育与文旅体验复合场景,让科技科普成为乡村文旅引流亮点。
(二)文脉悠长诉说乡情:历史文化类场馆的故事研学
乡村广播记忆馆中,旧广播设备与广播史迹串联起乡村文化传播脉络,成为文旅体验里“触摸岁月”的独特符号,增添乡村文旅的文化厚度;金庸生平陈列馆以武侠文化为内核,融合名人IP与乡村叙事,在青瓦白墙间铺展文学脉络,吸引武侠文化爱好者,带动乡村文旅流量;海宁跳塘主题文化馆、罗家角遗址展示馆,分别挖掘水利文化、考古遗址价值,让本土历史成为文旅体验的“活教材”,赋予乡村文旅人文底蕴。
(三)匠心传承活化非遗:体验类场馆的手作研学
在乌镇泰丰斋姑嫂饼博物馆,团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徐立巧进行了深度交流。围绕百年姑嫂饼制作技艺,共同探讨如何优化现有的研学课程——从选料、揉面到成型、烘烤,设计更具参与感、知识性的“小小糕点师”体验工坊,并融入品牌故事与文化内涵。徐师傅对青年学子的创新思路表示赞赏。
平湖糟蛋非遗文化展示馆内,百年糟蛋制作技艺开放体验。游客在选蛋、敲壳、封坛发酵等工序中,感受非遗魅力,助力“非遗+体验经济”发展,为乡村文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宁市云龙蚕桑记忆馆里,养蚕、抽丝、织布等环节,串联蚕桑文化传承与乡村文旅体验,打造劳动实践与文旅消费融合样本;团队建议强化“手作工坊”体验,让游客亲手参与糟蛋封坛、蚕茧抽丝等关键工序,感受非遗的温度与智慧,延伸“非遗+体验经济”链条。
(四)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教育类场馆的精神研学
嘉善血防纪念馆等场所记录着峥嵘岁月。在嘉善血防纪念馆,实践团开启“交换学习”模式。一方面,向馆方取经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教育传播经验,学习文旅融合运营思路;另一方面,输出青年视角的传播理念、创新策划,促进馆校交流、城乡互动。这种“双向交流”为乡村博物馆引入青春智慧,也为高校实践育人与乡村文旅发展搭建协同桥梁,助力乡村博物馆优化运营、扩大文旅影响力,推动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二、探索破局之道:青年智慧赋能研学实践创新
面对调研中发现的“有场馆无系统课程、有展品缺深度互动、资源联动不足”等共性难题,实践团立足专业,提出了兼具创新性与实操性的解决方案:
(一)内容活化:打造沉浸式研学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场馆特色,设计模块化、阶梯式的研学课程包。如在云龙蚕桑记忆馆,整合养蚕、抽丝、织布、印染等环节,推出“蚕桑文化深度一日营”,并配套乡村市集,形成“体验+学习+消费”闭环。在平湖糟蛋非遗馆,升级“手作体验”为“创意工坊”,引导参与者不仅学习制作,更参与糟蛋衍生文创的设计开发,延长价值链。
(二)传播破圈:构建青春化营销矩阵
为乡村博物馆量身定制“青春语态”传播方案:设计趣味打卡点(如航天馆的“太空漫步”拍照点、糟蛋馆的“开坛有礼”互动),策划知识挑战赛(如光伏知识问答、金庸武侠知识竞赛)。制作高质量短视频、图文攻略,通过校园自媒体、本地文旅平台及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精准投放,吸引年轻家庭和研学机构关注,让“养在深闺”的乡村博物馆“破圈”走红。
(三)协同联动:搭建馆·校·企合作生态
积极推动将优质乡村博物馆纳入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如科普基地、人文课堂、非遗工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输送学生志愿者参与讲解、课程辅助、活动策划。
关键外部视角引入: 实践团专门采访了嘉兴市翠明假日旅行社总经理、童游趣研学品牌创始人孙高瑛。孙总结合多年研学市场经验,对嘉兴乡村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强调课程标准化与差异化并重,需设计符合不同学龄段认知水平的课程;加强专业导师人才培养;强化与旅行社、教育机构的渠道对接;打造“小而精、有特色、重体验”的研学产品。这些来自业界一线的声音,为团队的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市场验证和优化方向。
三、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的乡村博物馆研学生态
实践团深知,一时的热情难以持久,长效机制是关键。我们着眼于长远,提出构建“活力生态圈”的构想:
(一)村民共治共享,激活内生动力:
倡导在非遗体验馆等场所,培训当地村民成为技艺展示导师或文化讲解员;鼓励村民参与文旅服务(如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共享文旅融合红利。
(二)产业深度融合,释放经济潜能:
推动“乡村博物馆+”模式:+研学旅行(开发系统课程)、+文创开发(打造特色IP产品)、+节庆活动(如蚕桑文化节、糟蛋开坛节)、+农文旅融合(联动周边采摘、民宿)。让博物馆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
(三)青春持续赋能,建立长效机制:
提议设立“乡村博物馆青春服务站”,作为高校与乡村的常设联络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课题研究、创意实践;将本次调研成果转化为高校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文化产业、教育)的教学案例或实践项目,实现“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与长效共振。
嘉职院“乡博文韵”实践团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带走的,是对乡土中国更深沉的热爱;他们留下的,是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青春智慧与切实方案。这份来自田野的青春答卷,正为嘉兴乃至更广阔天地的乡村振兴,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新图景。此次社会实践深入探访嘉兴多个乡村博物馆,切身感受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串起了一段段关于历史与传承的故事,同时针对当前许多乡村博物馆“有场馆无课程、有展品无互动”等困境,立足研学旅行本质属性,致力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教育素材,以创新为驱动,为乡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破局思路,在乡村土地上镌刻着青春的印记。实践成员程一鸣说到:“乡村博物馆守护住了乡村文化根脉,活化了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立志以专业知识躬身实践,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走进这些有‘颜’又有‘料’的乡村博物馆,触摸中华文明的乡土根脉,见证文旅赋能的乡村新貌,更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有情怀、能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