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斌:九载驻村 逐梦振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杨开斌:九载驻村 逐梦振兴

2025-08-30 09:5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老郭,这几天天气好,要抓紧采收烟叶哟。”天刚蒙蒙亮,杨开斌已经走在庙坝村的烟田里,俯身仔细查看烟叶情况,一边叮嘱着烟农郭绪泉。

7月16日,晨光熹微,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的薄雾尚未散尽,在蜿蜒的山道上,杨开斌走走停停,不时驻足查看烟叶长势,或与路过的村民热络攀谈。自2017年以来,杨开斌驻村9年如同山间磐石,扎根于上竹镇庙坝村这方水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金叶”铺就了乡亲们的脱贫致富路。


杨开斌(左一)到郭绪泉烟田查看烟叶生长情况

镇坪县上竹镇庙坝村地处山区,层峦叠嶂,土地分散。多年以前,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无法外出的村民的基本收入则来自于种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温饱都成问题。杨开斌初到之时,面对的是零散低效的烟叶种植和村民迷茫的眼神。“那时种烟,靠天吃饭,一年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老烟农郭绪泉回忆道。

杨开斌深知,要想村民富起来,产业振兴才是根本出路。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烤烟种植,带动经济增收。在那段时间,他把田间地头作为办公室,反复钻研引进烤烟品种,针对当地土壤、气候特点优化种植方案,像绣花一样精心培育每一片烟叶。同时,他积极争取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庙坝村先后新建密集烤房16座、育苗中棚1个、烟田机耕路6公里,购置农业机械旋耕机5台。经过九年耕耘,村里的烟叶种植面积和质量显著提升,烟农年户均增收达25万余元,昔日的贫瘠山地,也焕发出令人喜悦的金色光芒。


杨开斌(右一)与驻村工作队长一起搀扶92岁行动不便的肖本云老人

在杨开斌心中,驻村工作远不止于烟叶生产,心系山乡,当好乡亲“贴心人”更是重中之重。他深信,只有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才能感知他们的冷暖。村民有急事难事,他从不推脱——从为老人处理日常手机琐事,到深夜调解邻里纠纷,再到为村孤寡老人争取物资帮助……村里人都说:“老杨在,心里就踏实。”

在一次日常走访中,杨开斌发现村里孤寡老人周大爷家的屋顶破败不堪,每逢雨天就会漏雨。周大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无力修缮,每到下雨天都担惊受怕,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杨开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到村委会后,他立刻向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商量修缮事宜。第二天,他自掏腰包购买了修缮屋顶所需的防水材料、瓦片等物资,并联系了村里经验丰富的泥瓦匠。施工当天,他和驻村工作队早早来到周大爷家,帮忙清理屋顶杂物,为修缮工作做准备。经过一整天的忙碌,屋顶修缮完毕。看着焕然一新的屋顶,周大爷眼眶湿润,拉着他的手说:“老杨,多亏了你们,这下我再也不怕下雨了,你们就是我的亲人呐!”

“作为村支书,我打心底里佩服咱们驻村队员,特别是老杨,来村里这些日子,没把自己当外人,反而比村里人还上心村里的事。”庙坝村党支部书记邓宝林说。

现在,杨开斌临近退休,但工作节奏丝毫未缓,他更加珍视这最后的驻村时光,将9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产业规划到群众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事。他带着接班人一遍遍深入田间农户,熟悉每一片烟田、每一户农户,确保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接力棒”稳稳传递下去。每当村民遇到他下队入户之时,紧握他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总是郑重地说:“我人虽然马上退休了,但心还在这里,看着村子越来越好,我比什么都高兴。”

夕阳余晖中,他挺直的背影与青山融为一体,仿佛一道无声的丰碑。9年风雨兼程,杨开斌将根深深扎进上竹镇庙坝村的崇山峻岭,把“金叶”的梦想播撒进贫瘠的土壤。他带走的是两鬓风霜,留下的却是一片蓬勃生长的金色田野,和一条被希望照亮的振兴之路——当一位驻村干部用九年光阴与一方水土血脉相连,最动人的收获便是土地以丰饶铭记他无悔的付出。(供稿人:张盈)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