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院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破局"断链"之困 青春视角解码秦巴药产业的"双向奔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命学院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破局"断链"之困 青春视角解码秦巴药产业的"双向奔赴"

2025-08-30 10:0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七月的秦巴山区,漫山遍野的柴胡、虎杖正舒展着绿叶,却难掩产业链条上的隐忧。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成员沿着"农户种植→饮片加工→药企生产→市场销售"的预设路径深入调研时,却发现这条预期的闭环产业链在安康并未完全闭合。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初一公里"与从工厂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之间,横亘着订单农业的外地主导、本地市场的外源依赖等现实断点。这场为期14天的深度走访,不仅揭开了秦巴药产业的真实生态,更让西农学子在"预期与现实"的碰撞中,寻到了破局的关键密码。


(图一 实践团前往实地考察 马若菲供图)

预设闭环的"断裂带":订单农业下的"外地主导"现实

实践团最初的调研逻辑源于对"农业产业链闭环"的经典认知:农户种植的药材经本地饮片厂初加工后供应药企,药企制成成药后进入市场,市场需求再反向指导农户种植,形成"需求-生产-供给"的良性循环。


(图二 实践团成员与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长虹探讨交流 马若菲供图)

然而,当实践团真正走进安康,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长虹指出,当地中药材种植户大多与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企业签订订单,这与此前农户调研中得到的结果吻合。中药材种植户认为这种"先有订单后下种"的模式降低了种植风险,农户无需担心销路,自有企业兜底。但这也意味着本地产业链的"上游主动权"被外地企业掌握——农户只负责标准化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与附加值基本与本地无关。更让实践团意外的是本地企业的"外源依赖"。在前期的企业调研中,不少企业表示,他们在当地收购原材料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外地收购。除此以外,当地药店、医院中的中药饮片也绝大多数来源于外地。


(图三 实践团采访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彭勇与党委副书记薛莉 乔诗彤供图)

破局之道:以"校地协同"为纽带,重构"双向赋能"产业链

如何让断裂的产业链重新闭合?实践团结合调研所得,提出了"高校搭台、多方唱戏"的解决方案——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为媒介,推动"科研-种植-加工-市场"的全链条协同,构建"本地主导、多方共赢"的新型产业链。

首当其冲的就是强链补链,激活本土加工能力。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联合本地药企共建"秦巴道地药材深加工研发中心",针对绞股蓝、黄精等特色药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食品、中药提取物),提升原料本地转化率。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签订长期订单,明确保底收购价与质量标准,让农户吃下"定心丸"。然后,通过品牌赋能,打通市场流通渠道。利用高校的市场调研与品牌策划优势,协助本地企业打造"秦巴药"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电商直播、农交会等渠道拓展市场。同时,推动"订单农业+期货市场"试点,引入价格保险机制,降低农户因市场波动导致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技术下沉,培育新型职业药农。 针对农户"技术不足"的痛点,联合示范站专家开展"田间课堂",重点培训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等技术;同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药农,鼓励其牵头成立合作社,提升种植端的组织化程度。


(图四 实践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董娟娥教授、副站长杨庆合影 示范站供图)

从"预期闭环"到"现实断点",这场调研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产业链的闭合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需要各环节主体的协同创新与利益共享。秦巴药产业的振兴,需要高校的智慧引擎、企业的市场抓手、农户的种植根基同频共振。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推动"高校-企业-农户"三方联动,让青春智慧真正融入秦巴沃土,为这条"断链"注入新的活力——当农户的药材不再"远嫁"外地,当本土药企的车间里飘起秦巴药材的清香,当市场货架上出现更多"安康制造"的道地药材,这条闭合的产业链终将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供稿人:林亚涵 胡心好 曹航 马若菲)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