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查三省沃野,共建生态宏图——“沃土知行,汇智兴壤”实践队开展农业生态调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踏查三省沃野,共建生态宏图——“沃土知行,汇智兴壤”实践队开展农业生态调查

2025-08-30 10:0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20日至8月25日,四川农业大学“沃土知行,汇智兴壤”社会实践小队的大学生深入山东、河北、四川各地的农村乡镇进行了一项覆盖三省的农业生态专题调研并测出结论:无论是设施农业集中区域,还是传统农作物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均不容小觑。其中,小农户在科学种植理念认知与技术落地应用层面存在的显著短板,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转型的共性难题。

山东作为设施农业大省,蔬菜大棚在耕地中占比较大,寿光、兰陵等反季节种植区的比例更为突出。在种植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喷药频率较高,一些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的药剂存在使用量偏大的情况。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农户在农药使用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也有待规范,这些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值得重视的 “种植 - 污染” 现象。

d3981015602e4ab04d4b42c85e0d72e3_720.jpg


图一为四川农业大学学子调研图片

在河北大田作物区,以邯郸等地为核心的小麦 - 玉米轮作区域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较大。调研数据显示,除草剂使用量在农药总量中占比较高,随着杂草抗性的变化,单位面积用药成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厚度小于 0.01mm 的超薄膜覆盖比例较高,由于地膜回收存在一定难度,回收率较低,每亩存在明显的地膜残留量。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地膜残留问题已对玉米出苗率产生影响 。

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为农业生产带来诸多挑战。在攀西、川南等丘陵山区,超过六成农户仍在使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农药喷洒作业。由于防护措施与专业培训的相对缺失,这一群体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接触风险,抽样数据显示,该区域农户的农药接触隐患较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更为显著。此外,可降解地膜推广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地农户对其认知度尚不足一成。大量传统地膜使用后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一定影响。长期监测数据显示,这可能导致水稻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制约。

实践小队经调研发现,三省部分小农户未接受系统化培训,生物防治技术覆盖率较低,农药包装回收点密度尚不足。由此需针对性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完善回收基础设施,破解 “小农户生产” 与 “生态保护” 协同难题。(供稿人:四川农业大学 曹浩森)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