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非遗:大学生龙胜探寻红瑶刺绣的千年密码
盛夏的阳光如鎏金般热烈洒落,照亮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近日,一群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瑰宝的无限向往与求知热忱,踏上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暑期社会实践征程。
8 月 23 日,该校数字兴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在充满民族风情的县民族广场上,专访了龙胜小寨村妇女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瑶族服饰・红瑶服饰的传承人潘万娇。这场跨越青春与岁月的对话,正式开启了青年学子们探寻红瑶刺绣千年魅力、用心记录文化守护者赤诚初心的实践之旅,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青春的目光中焕发新的光彩。
广场树荫下,潘万娇身着绚丽红瑶盛装,手中针线翻飞。面对求知若渴的大学生,她展示了承载民族记忆的珍品——一件件凝聚着岁月沉淀的绣片在阳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每一针都是故事,每一线都是情感,”潘万娇深情抚摸绣布上繁复的八角花纹,“这些图案是祖先留下的‘文字’,记录着我们的历史、信仰和祝福。”
红瑶服饰纹样 摄/侯熙雅
指尖传承:绣出民族生命密码
潘万娇的讲述为大学生们揭开了红瑶刺绣的神秘面纱。她介绍,红瑶女子自幼习绣,技艺精湛与否曾是衡量女性智慧与美德的重要标尺。“针尖下的世界,是红瑶女性的精神家园。”她特别指出,小寨村至今保留着“谁家女儿善绣,晒衣架上便流光溢彩”的传统,古老的“晒衣节”正是红瑶刺绣文化生生不息的鲜活见证。
扎根乡土:一位村主任的双重使命
作为村干部与非遗传承人,潘万娇肩负双重使命。她坦言,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不能让这美丽的‘文字’在我们手里失传!”为此,她积极推动刺绣技艺进校园、组织村内妇女培训班、探索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生活用品,用创新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在村里教姐妹们刺绣,看着她们靠手艺增收,文化活了,村子也更美了。”潘万娇欣慰地说。
青春接力:高校学子擦亮文化瑰宝
“潘主任的坚守让我们深受震撼,”实践队队长侯熙雅表示,“她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连日来,队员们通过影像记录、访谈挖掘、亲身体验,深度感知非遗魅力。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详实的口述史、生动的短视频及文创设计提案,助力红瑶刺绣传播。
红瑶服饰制作过程 摄/侯熙雅
数字兴乡实践队与潘万娇女士合影 摄/刘世忠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脉续则根基稳。本次实践正是广西师范大学学子响应文化传承号召的生动缩影。青年们主动走出象牙塔,在龙胜的青山绿水间躬身丈量土地,指尖轻触流淌千年的文化根脉。他们以蓬勃的青春智慧对话古老技艺,用脚步与笔端践行着守护文化多样性、赋能乡村发展的时代责任。如今,红瑶刺绣的七彩丝线正在时光里绵延,由潘万娇这样的坚守者与新一代青年携手擎起,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共同编织向更广阔的未来 (供稿人:广西师范大学 侯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