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社区:苏州大学学子为青少年打开文化之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进社区:苏州大学学子为青少年打开文化之窗

2025-09-01 10: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期,苏州大学文学院“游方证道,戏说乾坤”苏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的锦塘社区与星涛社区,开展为期五天的传统文化授课活动。在领队郑涵文和指导老师丁小珊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通过投壶、鲁班锁、陀螺等传统游戏,将历史礼仪、科学原理与手工技艺融入趣味课堂,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以青春力量践行文化传播使命。

投壶课堂:礼仪与科学的趣味融合

7月6日,首场活动以“投壶文化”为主题。实践团队成员从投壶的历史起源讲起,结合礼仪规范与物理原理展开教学。“古人投壶时讲究‘站如松’,动作要稳,眼神要专注。”授课老师现场示范传统投壶姿势,孩子们模仿得有模有样,有的甚至自发整理衣襟,俨然一副“小君子”模样。

当讲解转向科学原理时,老师将箭矢比作纸飞机:“找准重心,才能投得准!”随后故意打乱箭矢平衡,歪斜的轨迹引得孩子们哄堂大笑。互动环节中,一名小学生反复尝试后兴奋喊道:“我懂了!和搭积木一样,平衡最重要!”现场十余组家庭参与体验,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后还在讨论古人的智慧,这种教学方式很生动。”


图为孩子们学习投壶礼仪(图:沈子涵)

木构技艺:榫卯间的智慧传承

8 日,锦塘与星涛社区的文化课堂里,团队成员邓雅琳与陈祥昊带来了两场 “智慧魔方” 公益课,带孩子们探索中国传统木构艺术。上午 9 点,课堂以一段展示鲁班锁与孔明锁构造的视频开启,屏幕上几根木条在巧劲下千变万化,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呼。“这些木头块不用钉子就能牢牢拼在一起,古人是不是很厉害?” 邓雅琳的提问让孩子们连连点头,目光紧盯着屏幕里精妙的拆解过程,对这古老智慧结晶充满好奇。

视频结束后,老师们分发孔明锁,宣布最快完成组装的孩子将获得 “巧手工匠” 称号。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摆弄道具,小手里的木块磕碰出叮当声,榫头卯眼总难契合。遇到困境时,陈祥昊会蹲下身轻声引导:“你看这块木头的凹槽,是不是和另一块的凸起刚好匹配?”

教室里 “咔嗒” 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与求助:“你看我的这根出来啦!”“让我帮你看看那块卡在哪里了?” 每一次成功的分离或组合,都点亮一张自豪的小脸。两堂课程结束时,孩子们手中诞生了形态各异的木构小件,他们不仅体验了拆装乐趣,更真切触碰到了藏在木头纹路里的民族建造传奇。


图为指导小朋友组装孔明锁(图:沈子涵)

陀螺竞技:非遗文化的活力再现

10日的陀螺课堂将活动推向高潮。邓雅琳从语文课文《陀螺》切入,介绍这项非遗技艺的千年演变。从古老的石陀螺到精致的木陀螺,从宫廷游戏到民间竞技,成员们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展开一幅陀螺穿越千年的画卷。屏幕上飞速旋转的陀螺,让孩子们眼睛闪闪发亮。

动手操作环节,孩子们领取陀螺后,邓雅琳边示范边讲解:“先用鞭绳缠紧陀螺腰部,像这样 ——” 起初,陀螺总在孩子们手中 “罢工”,但在老师指导与自身坚持下,教室里渐渐响起 “啪啪” 的清脆鞭响和 “转起来啦!” 的惊喜欢呼。孩子们弓着腰,全神贯注地 “驯服” 掌下的 “小精灵”,额头沁出细密汗珠也浑然不觉。

掌握基本技巧后,一场陀螺挑战赛火热上演。赛场上,孩子们紧握鞭绳,眼神专注坚定,清脆的鞭响将气氛推向高潮。最终获胜的孩子高举陀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其他孩子也纷纷送上掌声,共同分享这份欢乐。


图为陀螺挑战赛现场,孩子们正在比拼(图:沈子涵)

活动结束时,社区工作人员感慨:“这些快被遗忘的老游戏,原来藏着这么多学问。”团队领队郑涵文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青春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据悉,本次系列课程累计服务社区儿童60余人次,相关活动视频在网络平台获超2000次转发。苏州大学文学院将持续支持学生开展文化传承类实践,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供稿人:郑涵文)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