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映湘楚,实践探振兴——西农学子赴湖南解锁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新路径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探索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星火湘传-资环学院赴湖南实践团”奔赴湖南省,以“踏红色足迹、悟初心使命、探振兴之道”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兼具思想洗礼与实践调研的专项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思考提炼发展经验。
红色地标铸初心,精神谱系永传承。实践团首站聚焦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伟人故里感悟信仰力量。在韶山,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毛泽东故居,触摸青瓦白墙间承载的革命记忆;在毛泽东纪念馆,通过珍贵的文物、影像与史料,系统梳理中国革命历史脉络;在毛泽东纪念广场,全体成员整齐列队,向伟人铜像敬献花篮,鞠躬致敬,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强化使命担当;滴水洞的静谧幽深里,队员们聆听“藏龙卧虎”的历史故事,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坚韧意志。
团队成员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专注参观学习
团队成员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
带队教师整理花篮缎带
从韶山到宁乡,红色足迹不断延伸。实践团先后到访刘少奇纪念馆、刘少奇故居与铜像广场,在详实的史料陈列中,深入学习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走进何叔衡、谢觉哉两位革命先辈的故居,在古朴的院落与珍贵的实物展品前,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忠诚与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学习中融入血脉。
团队成员在刘少奇同志故居前合影留念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中雕像陈列
团队成员在何叔衡故居中仔细聆听讲解
团队成员在何叔衡雕塑前合影留念
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实践团更聚焦“红色资源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课题,将调研视角转向地方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实践。在南轩文化园,队员们漫步南轩书院,聆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故事,探寻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内在契合点,为理解当地红色文旅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深度支撑。
团队成员在南轩书院内认真参观
乡村振兴的活力,藏在产业发展的实践里。实践团走进宁乡巷子口镇,实地考察当地水果种植基地与通用机场,直观感受特色农业与低空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态势。队员们通过走访周边村民,进一步了解到“巷子花开”文旅品牌的打造,正将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深度整合:依托红色景点吸引游客,以果园采摘、乡村民宿延长消费链条,形成“红色研学+乡村体验”的复合型文旅模式,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人气旺了起来。
团队成员走访周边村民展开调研
团队成员参观巷子口镇通用机场
实践调研的尾声,实践团与巷子口镇政府及当地文旅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政企代表详细介绍了“巷子花开”品牌从策划、落地到运营的全流程,分享了红色文旅项目在政策扶持、市场推广、村民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与挑战;队员们则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红色文旅的体验感”“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吸引青年群体参与红色文旅”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优化‘红色+生态’研学路线”等针对性建议,为当地文旅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青春智慧。
团队队员与政企代表于研讨座谈会展开讨论交流
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会议内容
此次湖南实践之行,既是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更是一场扎实的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通过“看、听、访、谈”,系统梳理了巷子口镇“红色引领、文旅融合、产业联动、村民共享”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吸引力,以文旅品牌为纽带,串联起农业、服务业等多元业态,最终实现“红色赋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星火虽微,聚之成炬;星火所至,希望生长。“星火湘传” 之名,既是对红色精神“代代传”的承诺,也是对青年力量“点点燃”的期许。下一步,实践团将以此次湖南之行为起点,进一步整理调研数据与案例,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方案,让湘楚大地上的红色星火,化作照亮更多地区发展的“引路光”,以青年智慧传递红色薪火,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供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湖南实践团 魏路珈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