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华:大红菇炖出滇味魂 山野鲜 香绕舌尖
立秋后,清晨的哀牢山余脉还浸在薄雾里,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马街镇锈水塘村民自正明已在林间俯身寻觅。指尖轻碰处,一朵红如绸缎的大红菇带着晨露破土而出,伞盖饱满得像藏着一整个山野的芬芳。“这菌子金贵着呢!”他小心翼翼放进背篓,眼角的笑纹里全是欢喜,“祖祖辈辈都知道,水净土肥的林子才养得出这宝贝,摘一朵,就像采到了大山递来的甜。”
秘境出珍味 好山养好菌
马街镇藏在滇中哀牢山腹地,85.81%的森林覆盖率像给大地披了件绿绒衣。年均温润的气候、恰到好处的降水,再加上腐叶铺就的肥厚土壤,把这里酿成了大红菇的“天然温床”。“我们对林下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性采集,严控采摘时段和数量,就是为了这一珍稀物种年年繁衍不息。”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罗文华介绍道。这份对生态的敬畏之心,让马街大红菇长得格外纯正——朵大肉厚,晒干了满屋都是菌香,成了食客眼里“看得见生态的山珍”。
一锅炖出魂 真味在慢熬
在马街农家的灶台上,大红菇的终极使命,是与土鸡在砂锅里完成一场“鲜味修行”。这道“大红菇炖鸡”,是当地待客的“硬菜”,更是滇味里藏不住的魂。
“急不得,得慢慢来。”国斌饭店的老板李建兰守着砂锅,木勺轻轻搅动。锅里的土鸡是满山跑的“走地鸡”,肉里带着草木气;大红菇也是新鲜采摘的。文火咕嘟着,鸡油慢慢浮起,菌香丝丝缕缕钻进肉里,汤色渐渐染成金红,开盖的瞬间,满屋都是又鲜又醇的香,能勾得人直咽口水。
“诀窍就俩字:真和慢。”李建兰笑着说,“鸡要本地的,菇要新鲜的,火要小的。炖够时辰,汤里才有山的清、菌的厚、肉的香,喝一口,浑身都暖暖的。”这锅汤,早已不是简单的吃食——远客来了端上桌,是掏心窝子的热情;游子回来了喝一口,乡愁都能化在汤里。
鲜从山野来 香飘千万家
这口鲜,不光暖了本地人的胃,还顺着产业链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合作社把鲜菇收回来,晒成干货、做成礼盒,通过电商平台送到全国各地。“去年光鲜菇就收了10多吨,炖鸡的干菌包卖得火,好多人说在家也能尝到马街的味儿。”惠民合作社的杨成相算起账来眼里放光,“游客来体验采菇、炖鸡,临走都要带几包,这香味儿,成了咱马街的‘活名片’。”
如今,马街人民更懂这菌子的金贵。他们守着绿水青山养菇,用老手艺炖着新滋味,让大红菇的香,从山间灶头,慢慢飘成了舌尖上的“滇中符号”。正如镇党委书记李俊说的:“这锅汤里,炖着咱的日子,也炖着咱的盼头——让更多人尝到马街的鲜,让这山野的香,一直飘下去。”
从林间的一抹红,到砂锅里的一锅鲜,南华马街的大红菇用最本真的味道,讲述着山与城的故事,也把滇味里的淳朴与丰饶,炖进了每个人的记忆里。(供稿人:何季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