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院创新“数字+红色”模式 让苏南抗战记忆焕发新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京交院创新“数字+红色”模式 让苏南抗战记忆焕发新生

2025-09-01 13: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赋能红色传承,青年接力薪火‘巷’传”实践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汤晓倩、许梦宇两位老师带领下于7月13日至16日深入南京溧水李巷,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数字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

一、数字技术重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

作为“苏南小延安”的李巷,曾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指挥中心,现存李氏宗祠(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苏南行政公署驻地)等7处红色遗址。实践团运用全景拍摄、无人机、云台等前沿技术,对红色场馆进行三维建模,累计采集超10TB高清影像数据。带队教师汤晓倩介绍,通过360度全景扫描,李巷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幅历史照片都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目前已建成包含5个核心场馆的VR实景教学场景,预计上线后通过“云参观”平台实现跨地域传播,突破传统实地教育的时空限制。

图为实践团成员利用全景相机捕捉场馆整体画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无人机拍摄红色李巷全景画面

图为全景相机捕捉画面平面图

二、沉浸式思政课堂点燃青年信仰之光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黄桥决战的故事

在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内,讲解员化身思政教师,“新四军名称的由来”、“新桥会师”、“黄桥决战”、“皖南事变”等故事越发清晰和鲜活起来。带队教师许梦宇以“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标语为切入点,结合交通工程专业,引导学生从“半条被子”的人民情怀中领悟交通建设的民生本质。这种“场景化教学+专业融合”模式,让学生在触摸历史细节中深化理解。学生代表沈子涵在李氏宗祠前分享道:“当听到新四军在艰苦条件下制定《苏南施政纲领》的故事,我真正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图为带队教师许梦宇思政微课讲解

图为带队老师汤晓倩在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述铁军故事

实践团还创新采用“师生接力讲思政”模式,从“倾听者”到“讲述者”,学生们主动接过传承接力棒。在“地下交通总站”,学生陈嘉佳以拍摄的影像素材为依托,深情讲述站长李孝廉面对日寇酷刑坚贞不屈、用生命守护情报的故事,让“忠诚”二字变得可触可感;在“李坚真旧居”,学生陈颖生动还原革命女性动员群众支援抗战的场景,让“妇女解放”“革命担当”等理念在青年视角中焕发生机。

左图为实践团成员陈嘉佳(左)在讲述地下交通总站的故事;右图为实践团成员陈颖(右)在李坚真旧居讲述故事。

三、实践育人成果彰显红色基因转化实效

此次实践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交通马院 行走思政”品牌的最新探索。近年来,学院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形成“理论学习-实地实践-数字传播”的闭环育人体系。“交通马院始终坚持将思政课堂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勇指出,此次实践是对抗战精神的致敬。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数字+红色”融合模式,计划开发包含AR历史场景复原、智能问答系统等功能的新一代教学平台,让红色教育真正“活”在青年指尖。(供稿人:汤晓倩 许梦宇)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