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照古今 匠心赋新章——艺遗生辉实践团解码罗店彩灯的当代传承密码
暮色漫入上海宝山非遗工坊的窗棂,改良后的罗店彩灯骤然亮起。光影在斑驳墙面上流转,如星河倾泄,似古巷灯潮 ——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艺遗生辉实践团的队员们,在这一刻真切触摸到了一项古老技艺穿越时空的脉搏。8 月 1 日至 15 日,这支怀揣 “让非遗浸润日常” 初心的团队,循着上海市级非遗 “罗店彩灯” 的脉络,在传承人朱玲宝老先生的指引下,从技艺肌理到创新实践,探寻着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生长之道。
(图为团队合影 摄/潘慧妍)
一篾一剪藏文脉:从明清烟火里走来的灯影传奇
罗店彩灯的故事,始于明清市井的喧嚣烟火。这项集扎制、裱糊、绘画、装饰于一体的综合技艺,早已将江南水乡的灵秀气韵与民俗节庆的炽烈风情,织进了竹篾与彩纸的经纬之间。
在弥漫着竹香与糨糊气息的工坊里,朱玲宝老先生的指尖划过一根青黄相间的竹篾,苍老的手掌与柔韧的竹材碰撞出奇妙的默契。“选篾要挑三年生的毛竹,冬伐的最好,纤维密,不易折。” 他边演示塑形边讲解,竹篾在掌心翻飞,转瞬成了灯架的弧度。从竹篾的劈削、煨弯,到绵纸的裁剪、裱糊,再到花鸟、山水图案的绘制晕染,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代代匠人的经验与巧思。队员们屏息观摩,看老先生用一把小剪刀修整灯沿,刀刃游走间,纸角翻飞如蝶,方才真正读懂 “一篾一剪皆匠心” 的深意 —— 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江南生活美学的延续。
(图为朱玲宝师傅展示竹篾塑形工艺 摄/严峰)
古今相济破困局:当电机转起千年灯影
传承的命题里,从来少不了 “守正” 与 “创新” 的平衡。罗店彩灯曾面临着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碰撞:传统走马灯依赖烛火驱动,虽有 “灯转影移” 的古典意境,却存在明火安全隐患,且烛火强弱不定,常让光影流转失了韵律。
“不能让老手艺困在‘好看不好用’的框里。” 朱玲宝的这句话,成了实践团创新的起点。队员们与老先生反复琢磨,决定从驱动装置入手改良。他们查阅资料、测试转速,最终选定慢速小电机替代烛火 —— 当电机的微颤带动灯影缓缓流转,熟悉的 “转影” 意境丝毫未减,却多了份安全与稳定。
第一次测试改良走马灯的夜晚,工坊里一片寂静。电机启动的轻响后,灯壁上的 “八仙过海” 图案渐次移动,仿佛仙人踏浪而来。“这光影,和我小时候看的烛火走马灯一个味儿!” 朱玲宝眯起眼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这场改良,没有用现代技术消解传统意境,反而让古老灯影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更稳妥的 “流转节奏”。
(图为古今技艺相融,走马灯流转出新韵,非遗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摄/严峰)
让灯亮在生活里:非遗传承的 “活态密码”
朱玲宝常对队员们说:“把彩灯锁进玻璃柜,它就死了。让它亮在人眼前、握在人手里,才算真的活。” 这句话,道破了罗店彩灯传承的核心 —— 不是对技艺的固态保存,而是让它融入日常的呼吸。
在实践中,队员们看到了这份 “活态传承” 的多维图景:老先生走进学校、社区开设兴趣班,教孩子们用竹篾扎制简易灯架,让青少年在指尖的触碰中感知传统;融入电子元件的创新彩灯,带着江南的灵秀登上新西兰、法国巴黎的国际舞台,让异国观众透过光影读懂中国民俗;每逢节庆,古镇街巷挂满罗店彩灯,游人驻足拍照,技艺便在这样的互动里自然流淌;电商平台上,小巧便携的彩灯文创被年轻网友下单,传统工艺就此走进现代家居。
当实践团的队员们收拾行囊准备返程时,工坊的灯仍亮着。朱玲宝老先生正给一盏新制的彩灯装电机,光影在他佝偻的背上晃动。“你们看,” 他抬头笑道,“灯亮着,就有希望。”
这场跨越半月的实践,艺遗生辉团队不仅记录了一项技艺的传承故事,更见证了非遗 “生活化” 的生动实践 —— 所谓传承,从来不是让古老停留在过去,而是让匠心如灯,在当代生活里继续发光。(供稿人:张盈 丁佳怡 邱炜媛 潘慧妍 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