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星火”宣讲团赴北京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容,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助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8月4日至7日,南京理工大学“星火”宣讲团前往北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建设为主题,深入社区、纪念馆、科技大会现场,通过基层宣讲、实景教学、调研访谈等多元实践形式,为思政课注入鲜活生命力,切实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进社区:让思政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主要学什么?”“《哪吒2》从‘闹海’到‘出海’展现了什么?”“一档综艺怎样切实赋能农业发展?”在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社区活动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正在进行。
“星火”宣讲团成员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三大主题,结合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与关注焦点,用通俗语言讲述理论知识。(“星火”宣讲团成员在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开展主题宣讲/图:苏索祎 郝思远)
宣讲现场气氛活跃,在互动问答环节,团队成员针对居民提出的“为什么既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又要推动新型城镇化?”“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良莠不齐的文创产品?”等问题,逐一耐心解答。
(“星火”宣讲团成员与白纸坊街道社区居民互动/图:苏索祎 郝思远)
此次社区宣讲不仅让党的理论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区”;更让宣讲团成员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提升了专业宣讲技能,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
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在红色记忆中厚植家国情怀
宣讲团先后走进陶然亭公园慈悲庵、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北大红楼等,开展沉浸式教学。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内,宣讲团成员在“先驱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前,深情朗诵革命青年赴日留学途中写下的七言绝句,带领现场听众重温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此外,成员们结合展品《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讲述老一辈革命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故事。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还原的“劳动补习班”场景,解读“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的深刻内涵,探寻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传播的故事。
(“星火”宣讲团成员在不同纪念馆内开展讲解/图:苏索祎 郝思远)
抗战史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我们要通过抗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场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抗战历史、深化爱国情怀。在纪念馆的“我要去延安”单元,讲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爱国青年冲破封锁、奔赴延安的热血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场景教学中代代相传。
红色场馆不再是静态的历史陈列地,而是成为了“行走的思政课”生动课堂,让参与者在触摸历史、了解故事中感悟思想伟力。此外,团队成员将此次“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以微视频、课程切片的形式发布到不同社交平台,拓展教学渠道。
探访世界机器人大会:探索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新路径
为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要求,8月10日,宣讲团专程前往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开展实践调研。在展区,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成果与应用场景,与展台团队交流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赋能思政教学的前景,初步提出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借助数据分析描绘学生画像针对性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案等想法。此次探访为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向智能化、创新化发展汇入青春力量。
(“星火”宣讲团成员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照片/图:苏索祎 郝思远)
调研访谈:从学生视角探索思政课创新方向
“大思政课”建设只有明晰学生想什么,才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实现精准育人。宣讲团在实践过程中,围绕“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等话题开展调研访谈。
(“星火”宣讲团成员采访学生/图:苏索祎 郝思远)
访谈中,学生明显对“实景教学”“红色研学”等沉浸式、体验式的思政课形式予以期待,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弥补传统课堂的局限,将理论知识与历史场景、现实问题深度结合,提升学习兴趣与理解深度。此外,学生们还提出“增加跨校思政实践联动”“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思政课题”等建议。这些调研成果为宣讲团进一步优化“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助力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既是探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答卷”,也是思政教育创新的“生动样本”:理论宣讲接地气、红色教育入人心、科技融合拓思路、调研献策促创新,助力思政课从“课堂讲授”到“实践育人”、“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传统模式”到“科技赋能”的转变,为“大思政课”建设做出有益探索。未来,“星火”宣讲团将持续推动“行走的思政课”建设,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感悟思想魅力,在传承中勇担时代使命。(供稿人:赵乃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