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乡村振兴,锚定发展新途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码乡村振兴,锚定发展新途

2025-09-01 14: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的时代语境下,浙江财经大学“渔音饶粮”团队主动融入“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奔赴浙江省舟山市桃花镇塔湾村,以青春之姿解码乡村发展难题,探寻振兴新路径,为这座海岛村落的未来锚定方向。

抵达塔湾村后,团队迅速开启调研行程,首站便拜访桃花镇丁镇长与塔湾村孙书记。在质朴的交流空间里,基层干部们以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勾勒出桃花岛的发展脉络,也直言不讳地揭开当下困境的面纱。曾经,武侠文化是塔湾村文旅发展的“王牌”,金庸影视城等项目吸引着大批武侠迷慕名而来。但随着文旅消费市场迭代,年轻游客群体偏好转向仙侠题材,传统武侠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持续下滑。在当下文旅竞争“千帆竞发”的态势中,游客需求如同快速流动的溪水,不断寻找新的河道,塔湾村若不能及时调整文旅产品供给,适配市场需求,客源流失、文旅产业增长乏力的局面将愈发严峻。

而旅游业收入结构的失衡,更是让团队成员深感棘手。当地超70%的旅游收入集中于旺季,夏季游客如织,村落热闹非凡;可到了淡季,景点门可罗雀,旅游业近乎“休眠”。这种极端的“季节依赖症”,使得乡村旅游业抗风险能力极弱,一场突发的天气变化、市场波动,都可能让全年收入大打折扣。如何激活淡季旅游资源,构建“四季有客、淡季不淡”的旅游格局,成为塔湾村文旅振兴绕不开的关键命题。

人口流失与产业滞后的连锁反应,同样刺痛着调研团队。伴随城镇化进程,塔湾村人口持续外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乡村“空心化”加剧。特色商品产业首当其冲,缺了年轻血液注入创新思维,产品包装简陋、商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支离破碎——从生产端的粗放加工,到销售端的渠道匮乏,环节断裂导致特色商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形成闭环经济。乡村经济发展失去内生动力,宛如失去引擎的航船,在市场浪潮中难以前行。而地理位置与跨海航道的天然限制,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塔湾村与外界割裂。旅游业因交通不便,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物资采购、产品外销更是面临物流周期长、损耗大的难题,内外经济交流的“毛细血管”被堵塞,乡村发展被牢牢禁锢在海岛之上。

告别基层干部,团队将调研触角延伸至文旅一线,与桃花寨经理人展开深度交流。经理人紧锁的眉头、无奈的话语,折射出传统景点的发展阵痛:随着年轻群体旅游偏好转变,露营、Citywalk、沉浸式文旅等新兴业态分流客源,桃花寨近年游客量持续下滑,经营愈发不景气。在消费群体迭代、旅游形态多元的当下,传统景点若不能紧跟潮流,在体验升级、业态创新上发力,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难以避免。重塑桃花寨吸引力,不仅是单个景点的突围战,更是塔湾村文旅产业整体振兴的紧迫课题——如何让老景点焕发新活力,适配新一代游客的消费需求,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现实考题。

深知农业是乡村振兴根基,团队将目光锁定当地草莓种植基地。踏入塔湾村草莓数字工厂,科技赋能农业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恒温智能温室里,垂直种植架错落有致,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不施肥、不打农药,依托精准环境调控,达成全年不间断生产。为增强吸引力,基地还引入特殊白色草莓品种,为游客打造“猎奇+采摘”的独特体验。工厂旁的大棚内,成熟草莓色泽红润、香气诱人,游客手持体验券穿梭其间,既能感受田园乐趣,又能品尝优质鲜果,本是拉动旅游消费、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名片”。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物流与销售环节显现。通过线上查询与市场调研团队发现,因塔湾村物流网络薄弱、冷链设施短缺,当地草莓外销时,不仅物流成本高企导致价格翻倍,运输途中的损耗还让品质大打折扣。优质农产品“走出小岛”之路,被物流滞后、销售渠道狭窄的“拦路虎”拦住,如何突破地理交通限制,搭建高效流通体系,让塔湾村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拥抱更广阔市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攻克的现实关卡。

此次塔湾村调研,浙江财经大学团队深耕基层肌理,从政府干部的政策视角,到企业经理人的市场洞察,再到农业一线的生产实践,全方位挖掘发展痛点与潜力。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塔湾村的破局之路,需立足本土实际,多维发力。在文旅维度,要精准锚定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武侠文化与仙侠、康养、研学等多元元素融合创新。开发武侠主题沉浸式剧本杀项目,让游客化身“江湖侠客”,在影视城中解锁任务、体验剧情;打造仙侠风民宿集群,以山水为幕、星空为顶,营造“仙岛隐居”氛围;布局康养研学基地,结合海岛生态,开展中医理疗、海洋科普等活动。通过“武侠打底、多元赋能”,让塔湾村文旅产品适配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圈层的游客,重塑市场吸引力。

针对淡旺季失衡问题,需深入挖掘冬季民俗文化、生态资源。举办“海岛冬韵”民俗节,展示渔民祭海、手工船模制作等传统习俗,搭配温泉康养、海鲜美食体验,让寒冷冬季成为感受海岛文化温度的窗口;开发春季赏花、夏季海钓、秋季采摘的“四季主题游”,串联草莓基地、桃花寨等景点,设计“一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旅游矩阵,打破季节限制,构建全时段旅游生态。

破解人与产业难题,要打出“留人+兴产”组合拳。一方面,以“乡情+机遇”为引力,出台创业补贴、住房保障、技能培训等政策,吸引青年返乡。搭建“新农人孵化平台”,培育懂技术、会经营、擅创新的本土人才,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实现价值的“新赛场”;另一方面,借力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塑造塔湾村特色商品品牌。整合草莓、海鲜、手工文创等产品,打造“海岛好物”IP,完善“生产标准化、包装品牌化、销售电商化”产业链,让小产品对接大市场,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

在交通基建与物流体系上,需联动政府、企业力量。争取政策支持优化跨海航道设施,加密航班班次、提升通航效率;引入冷链物流企业布局海岛站点,建设小型冷藏库、配置冷链运输车,打通物资输入与产品输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搭建“海岛电商服务中心”,整合物流、仓储、销售资源,为特色农产品外销、旅游商品流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让塔湾村与外界的经济交流“血脉畅通”。

塔湾村的发展困境,是中国万千乡村在振兴征程中的微观缩影。浙江财经大学团队以调研为起点,将持续深耕细作,把青春智慧融入乡村发展方案,从文旅创新到产业突围,从人才回流到基建完善,为塔湾村绘制专属振兴蓝图。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塔湾村,携手政府、高校、企业,以校地协同之力、青春奋进之姿,打破海岛发展枷锁,让这座村落绽放时代光彩,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因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终将在无数青春力量的奔赴中,照进现实。(供稿人:浙江财经大学 李峥)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