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韵绽芳华,同根谱新篇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追求。为了深入学习民族团结工作进展,探索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新发现,2025年7月17日-7月20日,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彝韵绽芳华,同根谱新篇”团队前往红河州石屏县开展实践活动。团队采用实地考察、非遗调研、探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发现民族工作与乡村发展的新机遇,用专业特长服务边疆发展,以青春实践助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
实践团首站到达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其作为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海菜腔、花腰歌舞等优秀民族民间歌舞文化的公益性群众组织,实践团队员从中学习到各类非遗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通过精彩的文字描述与图片宣传,队员们详细了解了民族融合的过程,并希望借助自己的积极参与和宣传,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不至失传、生生不息。
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实践团在石屏非遗坊访谈
乌铜走银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间,由云南省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创造。实践团队员们通过与传承人李伟师傅访谈后了解到,乌铜走银是以铜和银等金属为原料,按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并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通过对整个过程的观摩学习,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该技艺的精湛之处,了解到其在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方面的巨大作用。
实践团在石屏乌铜走银传习所调研
彝族四弦是彝族传统弹拨弦鸣乐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其制作过程,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当地居民家中,与制作的师傅进行探访。通过与师傅的沟通交流,队员们认识到四弦不仅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有力证明。当地居民通过演奏四弦,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团到居民家探访
最后实践团成员参加了当地的火把节活动,深刻体验到民族团结的意义所在。各种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更见证了民族融合的伟大进程。此次“彝韵绽芳华,同根谱新篇”社会实践,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师生以专业所长,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在西南边疆绘就团结新景。此次实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服务云南和国家需求。(供稿人:马耀鹏 代梅生 寸海霞 李清)
火把节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