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承古韵,非遗焕新辉:活态传承点亮潍坊文旅振兴之路——山东科技大学“鸢都探遗 文旅拾萃”实践队探寻潍坊非遗与文旅融合的传承发展密码
为响应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号召,深入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发展路径,7 月 24 日至 27 日,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都探遗 文旅拾萃”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赴潍坊市开展以 “非遗与文旅相结合助力城市形象国际化” 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探访、上手体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挖掘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等非遗文化密码,并围绕非遗与文旅融合展开深度探索,结合潍坊国际风筝会等文旅 IP,探索以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升级,助力潍坊城市形象国际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第一站: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与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 追溯非遗历史根脉
7 月 24 日,实践队首站走进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在历史演变展区,队员们追溯风筝从春秋军事木鸢到明清民俗风筝的演变历程,明代万户航天实验、莱特兄弟受风筝启发发明飞机等故事,让大家感受其从实用工具到文化载体的转变。特色精品区里,老潍县风筝的精巧构造与杨家埠 “会飞的年画” 风筝特色尽显,队员们直观认识了软翅、板式等五大传统风筝类别。
随后,实践队来到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在风筝非遗传承人郭洪利手工坊,队员们目睹传统与创新风筝的制作过程;与纪师傅交流时,从她初学扎架的手忙脚乱到对纹样的反复揣摩,深刻体会到传承的艰辛。年画工坊内,队员们观看刻板、套印流程,还亲手体验木版年画制作,在刻刀起落与颜料轻刷中领会 “会飞的年画” 的融合魅力。
第二站:潍坊市嵌银厂 —— 感悟红木嵌银匠心
7 月 25 日,实践队走进中华老字号潍坊市嵌银厂。在王志波主任的科普和解经理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了解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与技艺。车间内,合格木料筛选利用率仅 40%-45%,师傅们拓纹样、刻凹槽、嵌银丝、上 21 道天然大漆的流程一丝不苟,银丝细如发丝却坚韧有型,漆膜厚度精确控制在 0.65-0.89 毫米。
“一个笔筒需一周才能完成,刻凹槽力度不均就会报废。” 从业 33 年的老艺人介绍道。队员们尝试开槽、敲丝后坦言:“原以为简单,实则力道角度都有讲究。” 面对年轻学员因工序繁琐放弃的困境,老艺人们坚守 “慢工出细活” 信念,还推出小镇纸等年轻化产品。指导教师表示,这让同学们更懂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精神传递。
第三站:十笏园文化街区 —— 体验非遗与生活融合
7 月 26 日上午,实践队来到 “鲁东明珠” 十笏园文化街区。在省级非遗鲁绣传承人李银凤工作室,队员们了解到鲁绣 “用线作画” 的独特技法:靠不同丝线穿插展现深浅变化,一幅大型作品需耗时两年。李银凤的绣品构图疏朗大气,尽显齐鲁气韵。
随后,队员们走进 “十笏园非遗空间”,这里汇聚风筝、核雕、蛋雕等非遗项目,匠人们现场创作,让非遗成为沉浸式文化课堂。十笏园既是文旅核心区,也是市民休闲的 “邻里文化绿洲”,让队员们看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第四站:奎文门与文创馆 —— 解锁潍县砖雕密码
7 月 26 日下午,实践队探访明代奎文门感受历史底蕴后,在潍坊市文创馆看到年画、红木嵌银等元素的文创产品,其中潍县砖雕文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彩。
随后拜访潍县砖雕第八代传人神芳乔师傅,了解到砖雕选用临清砖等优质材料,运用线雕、镂空等技法,一件作品需半月以上。与山西砖雕不同,潍坊砖雕 “先烧后雕”,作品不变形不开裂。神芳乔的《潍县十景砖雕香薰系列》兼具美观与实用,虽面临传承困境,但他的坚守让这项技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第五站:潍坊市博物馆与王家庄子村 —— 见证非遗产业振兴
7 月 27 日,实践队先在潍坊市博物馆溯源文化,通过文物与非遗体验培育文化自信。下午抵达 “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王家庄子村,该村年产风筝 9000 多万只,占据国内外 80% 市场份额。这里既有传统非遗工坊,也有电商布局、AI 设计等创新探索,“风筝 + 旅游” 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完整见证非遗从 “活态传承” 到 “产业振兴” 的全链条发展,深刻认识到非遗现代化需坚守本真、拥抱变革。通过非遗主题文旅线路打造、沉浸式非遗工坊体验、非遗文创伴手礼开发等文旅融合新路径,不仅让传统技艺在文旅场景中焕发新生,更构建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良性循环,为非遗与文旅结合助力城市形象建设提供了宝贵实践样本。(供稿人:山东科技大学 尹俊曈 窦海瑜 胡耀晨 王一清 孙堂轩 孔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