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生物智慧,守护奉贤文脉 ——穿林探湖摸“家底”-奉贤区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调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承生物智慧,守护奉贤文脉 ——穿林探湖摸“家底”-奉贤区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调查

2025-09-01 16:2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入挖掘和保护上海市奉贤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一支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师生组成的三下乡实践团队,于 6 月 28 日至 7 月 2 日踏上了为期五天的调研征程。团队循着 “四团镇→柘林镇→南桥镇→奉城镇” 的路线,走访党群服务中心、古遗址、博物馆等场所,结合去年寒假对相关职能部门的采访成果,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的总结收纳工作,为守护地方生态文化根脉贡献青春力量。

四团镇:解码生物知识的 “活档案”

6 月 28 日清晨,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四团镇党群服务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四团镇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体系,特别是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这两大方面。具体有了解到上海老八样、神仙酒等特色。



柘林镇:古银杏下的生态对话

6 月 29 日,团队转赴柘林镇。上午在镇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在讲述中了解到,柘林是上海著名民俗“滚灯”的发源地之一。并且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毛氏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故事。而这项技艺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竹、纸等自然材料,其扎制、裱糊、绘色的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前人对于材料特性、空气动力学和美学的地方性知识,更是人们对生物传统知识的生态智慧。


当日下午,团队将调研课堂移到了户外,亲身探访了柘林镇的“活化石”——一棵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从村口大爷那里队员们了解到这颗古银杏的民间传说,也述说着银杏在过去的些许用途。爷爷的讲述展示了一部鲜活的地方生态利用史,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先民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存哲学。


南桥镇:博物馆与文化馆的知识拼图

6 月 30 日,团队走进奉贤区博物馆。在 “奉贤生态文明展” 展厅,从新石器时代的植物遗存标本到明清时期的农事图谱,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奉贤生物传统知识的发展脉络。特别在非遗展区,“乌泾布染织技艺” 中对植物染料的运用、“奉贤滚灯” 制作中对竹材的选择等内容,让大家看到传统手工艺与生物多样性的深度关联。

7 月 1 日,团队前往南桥镇的奉贤区文化馆。在文献查阅室,队员们埋头于《奉贤县志》《南桥乡俗考》等典籍中,摘录出关于本土动植物药用价值、节气与农耕安排等记载,同时参观了一些非遗物品。

奉城镇:文献里的生态智慧

7 月 2 日,调研最后一站来到奉城镇党群服务中心。在文献资料室,队员们翻阅了《奉城植物志等地方文献,整理出当地特有的传统知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知识大多靠口耳相传,能整理成文字的只是一小部分。” 这更让队员们意识到调研工作的紧迫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暑期调研与去年寒假的部门走访形成了有效衔接。通过南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生态知识记录、柘林镇安全监察大队的古树保护记录、奉城镇人民政府的生态规划文件以及四团环境局的物种监测数据,团队构建起 “官方记录 + 民间智慧” 的立体知识体系。


五天的调研行程中,队员们共收集文字资20余万字、实物照片200余张。实践团队表示,将把这些素材整理成《奉贤区生物多样性传统知报告》,为地方政府制定保护政策提供参考。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寻之旅,更是一场对生态文明的传承之行 —— 当千年古银杏的年轮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轨迹重叠,当泛黄古籍中的记载与乡民口中的故事共鸣,奉贤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智慧,正通过年轻一代的努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