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学子探寻红绿融合之路,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川农大学子探寻红绿融合之路,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2025-09-01 16: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7月3日,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林城青穗·红途黔行”团队圆满完成了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1名指导教师和10名研究生组成。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寻红色精神遗产如何为当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并尝试以环境学科专业视角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深度融合,探索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价值。

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黔灵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甲秀楼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学习与环保实践活动。在省工委旧址,同学们以“红色议事厅”形式开展情景讨论,围绕“从革命方法论到乡村振兴方法论”的主题深入研讨;革命先辈注重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和因地制宜,这些方法论对我们今天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生态产业发展难题极具启发意义。我们的专业实践同样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在黔灵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团队成员们将缅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举行简朴庄严的缅怀仪式后,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发起了“绿色追寻”环保微行动。他们手持可降解垃圾袋,沿登山步道清理废弃物。“守护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这片土地,不仅意味着铭记历史,更意味着要用实际行动守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这是环境人的责任,也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践行。走访贵阳文化地标甲秀楼时,团队的视角独具专业特色。在欣赏其建筑之美之余,深入探讨甲秀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甲秀楼与南明河相得益彰,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生动体现。这为我们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尊重自然肌理、避免过度开发提供了历史参照。


图为黔灵山公园蒋介石与张学良会面处 淡现 供图。

团队充分发挥环境学科专业优势,提出“Red + Green”融合实践模式,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推广低碳环保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社会责任与创新意识。

在总结沙龙“甲秀论见”中,团队成员围绕“红色基因、绿色发展与强农兴农的有效结合”展开头脑风暴,结合实地调研与专业背景,提出了多项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有队员提出开发低“碳足迹”红色研学路线的构想,有队员建议将红色村落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还有队员思考如何用革命精神中的“自力更生”理念推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这些创新思维展现了环境学科学生独特的专业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智慧与科技力量。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是四川农业大学深化实践育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实践团充分发挥环境学科优势,注重系统分析和溯源能力,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既增收又环保的长远发展建议。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思想觉悟与专业认同感,更是收获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包括调研报告、影像资料、宣传视频等,并通过学院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传播,扩大了社会影响力。队员们表示,通过实践不仅深化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更增强了专业自信和使命感。他们将把实践收获带回校园,融入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为强农兴农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林城青穗·红途黔行”团队在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合照 淡现供图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