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薪火,绿水青山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林城青穗·红途黔行”实践团队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成功完成了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由一名指导教师带领十名环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深入乡村与红色教育基地,系统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协同机制与实践路径。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黔灵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甲秀楼等重要场所。在省工委旧址,同学们以“红色议事厅”情景讨论的形式,围绕“从革命方法论到乡村振兴方法论”展开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革命历史中蕴含的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对当前乡村环境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队员提到:“作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生,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深入农村一线,理解真实需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绿色解决方案。”
图为贵阳市中共省工委旧址 杨扬供图
在黔灵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队举行了庄严的缅怀仪式,追思革命先烈。随后,队员们结合自身环境专业背景,发起了一场名为“绿色追寻”的环保实践活动。他们手执可降解垃圾袋,分组沿黔灵山登山步道清理塑料包装、烟头、纸屑等遗留垃圾,用实际行动传递“守护绿水青山、传承红色精神”的理念。一位参与清理的研究生表示:“守护这片先烈曾经奋斗和牺牲的土地,不仅需要内心的敬畏,更应付诸专业实践。用我们的行动维护生态环境,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诠释。”
图为贵阳市黔灵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扬供图
甲秀楼作为贵阳市标志性历史建筑,也成为了团队调研与讨论的重要一站。队员们从这一人文景观与南明河自然风光相融的生态布局中,解读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并由此延伸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注重生态保护、尊重自然本底、避免过度开发。团队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可为当前乡村规划、生态旅游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在最后的“甲秀论见”总结沙龙中,团队成员以“红色基因、绿色发展与强农兴农”为核心议题,展开多轮头脑风暴,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例如,打造“低碳足迹”红色研学路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生态体验相结合;推动红色村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双赢;借鉴革命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励生态农业技术本地化推广和农户主动参与。这些建议充分体现了环境学科学生以专业智慧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与创造力。
图为贵阳市甲秀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扬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对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也增强了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通过系统性的现场调研、跨学科讨论和实践反思,团队最终形成多项成果,包括调研报告、政策建议、影像纪实和宣传视频,并通过学院公众号、社会媒体等多渠道传播,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同学们表示,此次实践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专业的淬炼,未来他们将把所得所感融入科研与学习中,继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