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时守护,“救”在身边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急”时守护,“救”在身边

2025-09-01 16: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8月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云南向日葵队有幸邀请到当地卫生所的周帮权医生,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坪寨CPA春蕾小学开展了“急”时守护,“救”在身边的主题活动,周帮权医生表示开展这样的急救知识课程,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急救能力,让“急救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为孩子们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伊始,周帮权医生用生动的案例引入,像扭伤、摔伤、吃东西卡喉咙这些生活里常见的意外情况,一下子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们跟着医生的讲解,了解到当有人突然受伤或生病,在医生赶来前给予的紧急帮助就是“急救”,正确的急救不仅能减轻痛苦,甚至能挽救生命。


图为周帮权医生介绍认识急救画面。陈邦文供图

从常见的意外急救方面入手,学会处理身边的小危机。从外伤止血,到烧伤烫伤的冲脱泡盖,再到科普流鼻血应急处理上,周帮权医生着重纠正了“仰头止血”这一常见误区,并系统示范了正确处理方式。为帮助儿童更直观掌握操作要点,周帮权医生邀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示范,同时在他的引导下,全体小朋友同步演示正确步骤——从保持前倾低头的姿势,到规范捏住鼻翼的动作,再到了解压迫止血的时长要求,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亲身体验,清晰掌握流鼻血时的科学应急方法,避免因错误处理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异物卡喉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很大,针对这一现象,周帮权医生根据不同情景教孩子们学会用海姆立克法,并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了差异化急救方法讲解。首先教了异物卡喉自救的方法,再教了剪刀石头布的急救方法手势。活动现场,学生们专注投入,学习热情高涨。医护人员选取一名学生模拟异物卡喉患者,结合异物卡喉咙情景,展开实操教学,详细演示并讲解施救时需定位的关键部位,引导全体学生同步触摸自身对应位置,强化身体定位记忆。


图为周帮权医生海姆利克法教学画面。陈邦文供图

讲解结束后,医护人员邀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施救者与患者,在其全程指导下完成完整操作演练:从判断异物卡喉状态,到实施针对性挤压或拍击动作,现场再次直观呈现急救流程,让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具象操作能力。

在开展心肺复苏教学前,周帮权医生引导小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明确自身能力边界,牢记“先呼救再行动”,需观察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在有触电、火灾、坠落风险等危险场景下盲目施救,这是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的首要前提。在心肺复苏实践中,周帮权医生借助人体模型进行分步演示,重点强调按压部位的准确性、按压深度与频率的控制、开放气道的标准动作及人工呼吸的有效性判断。学生们围成一圈积极上前观察,让学生们观察按压时胸廓的起伏变化、吹气时腹部的轻微隆起等细节,以便更直观地理解操作要点。


图为周帮权医生介绍心肺复苏画面。陈邦文供图

尾声,周帮权医生邀请了一名学生上台,在人体模型上完整演示心肺复苏流程,观察检验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是否能保持冷静有序的操作逻辑——这不仅是对知识记忆的考察,更是对急救思维与动作协同能力的综合验证。


图为吕梓煜心肺复苏流程演练画面。陈邦文供图

举办此类急救知识讲座,意义在于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示,让学生建立急救技能的科学认知。既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责任意识,也让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每一个规范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命的延续”。从更长远来看,这种普及性急救教育是构建社会急救体系的基础,当更多人具备基础急救能力,便能形成覆盖更广的生命安全防护网,让突发意外中的生命得到更及时的守护。(供稿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明梦想社团云南向日葵队 刘梦情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