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一中左鹏飞:以师德为炬,照亮青少年教育路
九月的中山,秋风裹挟着教师节的暖意,拂过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的校园。办公楼内,左鹏飞的办公桌上整齐叠放着教案与学生作业,一旁散落着几张学生送来的节日贺卡——这是他执教的第23个年头,也是他以数学为桥、以师德为魂,守护无数学生成长的第23个教师节。
二十余载教育生涯,左鹏飞怀揣对教育的赤诚之心,踏入初中数学课堂。他始终将“育人”置于“教书”之上,以专业与耐心,诠释着中学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初中是学生数学思维成型的关键阶段,既要教会他们解题,更要帮他们建立对数学、对未来自身成长的信心。”这便是左鹏飞多年来扎根教学一线的初心。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数学教师 左鹏飞
早年,在中山市南头初级中学任教时,左鹏飞同时承担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面对班级中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他利用课后时间,逐一分析学生错题,梳理知识盲区,并量身定制辅导计划。他深知,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言,鼓励远比批评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于是,他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认真写下充满肯定与鼓励的评语,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正是这份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用心,让左鹏飞在实践中逐渐总结提炼出“育人关键在于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也成为了他在后续教学工作中重要的行动指引。
2009年,左鹏飞进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任教。除承担数学教学任务外,他还陆续担任班主任、数学备课组长等职务。随着角色的不断转变,他对“师德”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为此,他牵头开展了初中生自主习惯培养实践项目。在课堂上,他专门预留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同时,左鹏飞组织数学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与管理双重责任的叠加之下,左鹏飞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成为其优良师德的生动体现。2021年至2022年,他积极响应交流轮岗政策,奔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中学任教。鉴于不同学校存在学情差异,左鹏飞主动调整教学节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他还积极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通过开设高质量公开课等方式,让更多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身为火炬一中的总务主任兼年级主任,左鹏飞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他坚持每天清晨在校门口热情迎接学生,课间认真巡查校园安全,及时排查隐患;傍晚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反馈学生进步与不足。他以这种“时时在线”的负责态度,成功搭建起家校共育的坚实桥梁。
随着教龄增长,左鹏飞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深知新时代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便将目光投向“信息化与数学教学融合”领域,用专业能力为初中数学教育赋能。作为中山市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中的学科专家,他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研究课题,聚焦学生数学思维的具象化培养,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为跨学科数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当然,任何教育实践都面临争议与挑战。左鹏飞的一些教学创新和信息化尝试,需要时间去证明其长期效果,也需要更多同行的检验与推广。他本人也多次在校务管理中推动资源配置与团队建设,努力把个体努力转化为制度化成果,这种务实而不张扬的作风,恰恰是其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将个人名誉放在集体与学生的利益之后,以持续改进的姿态面对问题,迎难而上。
教师节已悄然过去,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二十余年的左鹏飞,用他的执教经历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追求绝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他们应当将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改进的实际方案;在管理岗位上挑起责任重担的同时,更要将职业操守转化为对学生、家长实实在在的承诺。
左鹏飞的这份坚守,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更显珍贵。它不仅是一名教师对职业的敬畏,更是对“立德树人”初心的践行,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供稿人:侯言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