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融合新路径:数字艺术跨界赋能
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自3月在北京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开幕以来,已持续展出近半年。本届展览以“艺术家与AI协作共创”为核心主题,集中呈现了数字艺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成果,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与业内专家关注。随着展会即将于9月底闭幕,为深入展示数字艺术在教育与社会领域的探索,本期“亚洲数字艺术”线上专栏特邀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姝。作为数字艺术设计领域的学者,她以多年研发的四项原创软件成果为例,介绍了数字艺术在教育、心理及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李姝现任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戏剧影视专业研究生方向(新媒体艺术传播)负责人,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并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理事、全球修辞学会—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李姝曾作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与国际学者开展跨学科交流,这一经历拓展了其在数字艺术与影像疗愈研究方面的国际视野,也推动了《私纪录片的影像疗愈功能探究》等论文的发表。多年来,她参与国内外行业赛事与学术活动,曾担任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奖纪录片组初评评委、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金沙短片扶持计划评委,以及“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评审专家,在学术与实践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谈及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的主题“艺术家与AI协作共创”,李姝表示,她长期关注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她认为,数字化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影响了教育与社会沟通的形态。“数字艺术设计不应仅限于课堂中的技能训练,更应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新的实践力量。”这一观点在业内引起较多讨论。
近年来,为推进相关理念落地,她主持研发了多项原创软件成果。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自适应视觉交互式数字艺术创作系统》在技术含量与应用范围方面具有代表性。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针对传统创作中效率较低、风格迁移精度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应用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图像生成精准率提升至92%以上,综合设计效率提高约65%,人工创作成本降低近60%。目前,该系统已在多个城市的教育展示、文化创意及建筑可视化项目中投入使用,累计服务于高校设计课程、文博展览和城市更新项目等百余个案例。部分高校反馈显示,学生使用该系统后,课程作品的质量与创新性有所提升,课堂互动积极性增强。有专家认为,该成果为数字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促进了深度学习技术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该系统的应用还有助于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并在文博保护与城市文化更新中展现出应用潜力,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城市公共空间再造及文旅融合提供了示范案例。
另一项成果《智能化艺术设计与VR交互教学平台》则体现了教育与文化领域的结合。该平台集成VR交互、三维建模与数据可视化功能,应对传统教学中互动不足与课程管理分散的挑战。实践显示,该平台使教学与设计效率提升约75%,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频率提高80%以上。目前,该平台已在西南、华东和华北等地二十余所高校和职业院校推广,覆盖学生及培训对象数千人。部分试点学校反映,在虚拟交互环境下,学生学习完成率较传统教学方式有显著提升,教师也可更直观地跟踪学习进度与成果。相关教育机构评估认为,该平台对推动课堂数字化与教学模式创新具有示范意义,为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持。该平台还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与“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需求,通过降低优质教育资源使用门槛,有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并在文旅与非遗数字化展示中拓展了应用场景,为文化传播与公众美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除教育领域外,李姝还将艺术与心理学相结合,开发了《一种用于疗愈青少年的数字艺术VR互动系统》,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场景与艺术疗愈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互动式情绪疏导方式。该系统已在多个学校和社区项目中应用,契合国家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视。此外,她主导的《智能化艺术设计与VR交互教学平台》也在跨学科教学与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被部分高校用于非遗影像创作课程与地方文化展示,并在文旅与创意设计产业中推广应用,被视为推动教育与文化融合的渠道之一。
李姝的研究与创新不仅限于学术范畴,也与国家战略相衔接。在教育方面,她开发的智能教学工具顺应国家推动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战略,有助于提升课堂互动与个性化教学水平,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在文化方面,通过将数字艺术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促进传统技艺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表达,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程”相呼应,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层面,她提出的“数字艺术疗愈”理念及相关实践,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VR互动系统,响应了国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探索路径。此外,她的软件成果也促进了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产业的融合,在数字创意产业升级、AI与文旅、教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中体现出示范意义。总体而言,她的研究服务于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为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李姝的软件开发工作与其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她此前发表的《私纪录片的影像疗愈功能探究》《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等论文,探讨了影像在心理疗愈和生命教育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为软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人文导向,使其成果不仅关注技术实现,也强调教育价值与社会意义。
在专访中,李姝对数字艺术的未来发展表达了信心。她指出,数字艺术设计的价值在于跨界融合。“无论是在教育、文化还是社会心理服务领域,数字艺术都能发挥其独特作用。希望这些软件能够在更多院校和机构中得到应用,使技术成为文化传承与心理关怀的桥梁。”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李姝的探索为数字艺术的教育与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通过四项原创软件成果,她展示了数字艺术在提升教学与产业效能方面的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其在促进文化自信与社会关怀中的价值,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供稿人: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