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东南大学:书享两地,青春同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东南大学:书享两地,青春同行

2025-09-22 15: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拼图,当青春力量遇上基层阅读推广的迫切需求,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书香共度”实践团承续团队过往五年实践经验,交出了第十期社会实践的精彩答卷。本期实践突破单一模式,首次以“线上共读+线下授课”双线并行,足迹遍布内蒙古、徐州、新疆及南京本地社区,让书香跨越山海,在不同地域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与成长的种子。

多元实践:四地联动,解锁阅读新形态

实践团深知,阅读推广需因地制宜。围绕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与服务对象需求,团队组建四支专项分队,量身定制阅读实践活动,让每一场书香之约都独具温度。

内蒙:在草原故事里读懂生态与传承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九中学,“墨韵同路,镌书于程”暑期夏令营以《狼图腾》为灵魂。志愿者不局限于文本解读,而是拆解出“生态平衡”“图腾信仰”“文化碰撞”“狼群战术”四大专题——从“狼羊之争”游戏理解草原食物链,到绘制黏土图腾感受民族精神,再到户外延拓探寻呼麦、那达慕等民俗。生态沙盘制作中,营员用双手还原草原生态;水色漆扇创作时,草原蓝与落日橙晕染出《狼图腾》的壮阔意境。趣味辩论、科普讲座轮番登场,让营员在互动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读懂草原的生态智慧与精神内核。

徐州:在耕读时光里联结文字与土地

徐州丰县常店镇的“丰土耕研,读启新程”活动,以汪曾祺《受戒》为纽带,搭起“江南农耕+本土农遗”的阅读桥梁。从《大淖记事》的水乡风情到《岁寒三友》的非遗底蕴,从《鸡鸭名家》的生活智慧到《金冬心》的文人风骨,志愿者带领营员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温度。更特别的是,阅读走出书本——营员跟着果农学习梨树剪枝,在田间记录“立春修枝、谷雨疏果”的农谚,制作“农耕手账”复刻“双舌接”嫁接技艺。农业文化基地调研中,老果农的口述技艺与志愿者的科技解读碰撞,让农耕文明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生。

新疆:在云端共读中打破地域隔阂

跨越千里,实践团与新疆石河子市一四九、一五〇团中学开启云端读书沙龙。四本书籍——《绿山墙的安妮》《长安的荔枝》《狼王梦》《哈利波特与密室》,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各小组创意迭出:《哈利波特》组设计沉浸式解谜任务,《长安的荔枝》组开展“唐代官僚生态”辩论赛,《狼王梦》组组织角色续写,《绿山墙的安妮》组进行温情配音。更有“阅读手账”交换环节,新疆营员写下石河子兵团故事,与内蒙、徐州营员分享,在文字里消除地域隔阂,强化文化共同体意识。

南京:在社区绘本中守护童心成长

南京东南社区的“书香润童年,梦语绘童心”活动,聚焦流动儿童群体。志愿者精选《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等情感共鸣类绘本,用“沉浸式阅读+创意实践”点亮孩子们的阅读时光——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后,孩子们动手改造旧物;品《听听你的心》时,用画笔描绘“寻找枫叶的路线”。活动不仅丰富了流动儿童的阅读生活,更推动社区建立常态化阅读角,让书香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长期温暖。

实践成效:书香落地,结出多维成长硕果

从文本解读到实践创作,从个体成长到社会认可,第十期实践活动在多维度收获满满,让“以书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团队围绕核心文本与地域文化,打造出一批高质量成果:28节特色课程覆盖生态、农遗、民俗等领域,12份调研材料沉淀实践经验,4部主题视频这些成果不仅是活动的记录,更成为后续阅读推广的宝贵资源。

活动获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更凭借“阅读+农遗”的创新实践,从全国4000余支团队中突围,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青禾农遗行动”全国10强。在上海国际汇报现场,团队展示的儿童剪纸、《丰县农耕智慧手册》,向13国代表阐释中国青年的阅读推广方案,让徐州农遗故事走向世界。

未来展望:让书香持续传递青春力量

第十期实践实现了从“规模拓展”到“品质升级”的跨越,而这只是“书享两地”的新起点。未来,书香共度实践团将继续秉持“以书育人,以文会友”的初心:优化“线上+线下”模式,让课程设计更系统、互动形式更丰富;整合高校、地方、媒体资源,为活动可持续开展注入动力;推动“书享两地”品牌标准化,为更多高校的乡村阅读推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从草原的壮阔到田野的厚重,从云端的联结到社区的温暖,东南大学“书香共度”实践团以书为媒,在青少年心中播撒阅读的种子。未来,团队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让青春与书香相伴,让理想与实践同行,在全民阅读与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的时代篇章!



【编辑:伦晓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