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生命启航”实践团赴贵州开展乳糖不耐受主题社会实践调研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启航”实践团赴贵州开展乳糖不耐受主题社会实践调研

2025-09-22 15: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29日至31日,东北师范大学“生命启航”实践团以“乳糖不耐受现状调研与科学普及”为主题,赴贵州省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科技惠民”为宗旨,聚焦少数民族群体,通过高校交流、街头访谈与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该地区乳糖不耐受的认知现状与科普需求,并探索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前景与文化适应路径。

高校交流:夯实科学认知,筑牢安全理念

团队首站选择走进贵州师范大学,聚焦青年群体这一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结构化问卷和深度访谈,团队系统梳理了该群体在乳糖不耐受方面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误区。

团队在科普中不仅传递了“双歧杆菌改造技术”如何助力乳糖不耐受人群的健康享受产品的前沿知识,更着重强调了技术的科学原理、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他们将复杂的合成生物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学子们关于技术安全性的疑问,让“益生菌技术改造乳糖”这一概念不再遥不可及,有效激发了青年学子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也播下了未来科普传播注重科学性与安全性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与贵州民族大学被采访同学的合影。供图 廖帮钰

精准访谈:关注民族差异,传递健康关怀

精准聚焦少数民族健康,团队深知在乳糖不耐受这一普遍的健康困扰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群的认知水平、饮食习惯和接受度存在差异。为此,团队成员深入贵阳街头巷尾,主动与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促膝交流。

队员们发现,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对乳糖不耐受缺少认识,对“基因改造双歧杆菌”等新技术的核心顾虑集中在安全性上。“我们习惯了传统的饮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你们说的‘基因改造’等技术存在安全性质疑。”一位苗族大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担忧。这些反馈,为团队后续开展接地气的科普宣传和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在贵阳街头与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乳糖不耐受相关访谈。供图 赖姝蓓

文化理解:融汇传统与现代,筑牢科普根基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当地民族文化基因,使健康科普真正“入乡随俗”,团队精心设计了一条的文化溯源路径:在贵州民族博物馆汲取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广度,亲临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的西江千户苗寨,体验传统技艺蜡染沉浸式触摸活态传承的温度。

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非遗体验(如苗族蜡染),系统感知地方文化的内涵与脉络。博物馆中的民族史诗与民间器具,帮助队员理解多元文化背后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苗寨的实地走访则使团队更深入体会到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哲学。实践成员认识到,有效的科普需建立在文化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知识与民族传统的良性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在体验苗族蜡染制作过程。供图 廖帮钰

这场融汇了“史”与“今”、“静观”与“体验”的文化溯源,极大地拓展了调研的深度与广度。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真正普遍性,在于它不应只是少数人掌握的话语,而应当成为所有人触手可及的福祉。通过调研发现科普的意义,正是打破知识与认知的壁垒,让公众不再因陌生而拒绝,因不解而担忧。

团队负责人总结时强调:“贵州之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科技的温度来自于对人的关怀和文化的尊重。从实验室到村寨,科学传播必须跨越认知鸿沟,带着真诚走下去。我们参与iGEM,不只是为了竞赛荣誉,更是希望以合成生物学为桥梁,在民生最需要、关注却最少的角落,传递安全而温暖的回应。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基于此行对安全性和文化适应性的深刻理解,持续推进菌株研发与科普方式创新,真正让合成生物学成为惠及每一个人、照亮健康生活的包容性力量。(供稿人: 赖姝蓓 徐汝钥 廖帮钰 黄乐韬 刘亦 刘子祺 施瑞松 王厚钧 王小小 余璐瑶 张景舒 赵曼彤)


【编辑:伦晓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