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月票”普惠民生,铁路供给侧改革再升级
一张小小月票背后,是国铁企业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服务理念升华,更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
9月12日,国铁济南局推出“高铁齐鲁通”月票、季票产品,覆盖山东省内11条高铁线路86个车站。这项创新举措让高频出行旅客享受最低6.2折优惠,显著降低通勤和商务成本。这是国铁企业深化运输供给侧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正从“大规模建设”转向“精细化服务”新阶段。
“高铁齐鲁通”的推出直击市场需求痛点。长期以来,高频次往返于省内各城市间的商务人士和通勤群体面临购票频繁、成本高昂的困扰。该产品包含月票和季票两种形式。月票为定期票产品,30天内可乘坐10至60次指定列车,享受最低6.2折优惠;季票为计次票产品,90天内可乘坐10或20次,最低享受9折优惠。以临沂北站至济南站二等座为例,购买“20次/30天”月票,总费用为2224元,较单次购票累计节省716元,单次成本由147元降至111.2元。这种阶梯折扣设计精准匹配了不同出行频次旅客的需求,既减轻了旅客经济负担,又提升了高铁上座率和运营效率,实现了旅客与铁路企业的双赢。
与传统车票相比,“高铁齐鲁通”在便捷性上实现重大突破。旅客可通过“席位预约”或“直接刷证”两种方式乘车,极大简化了乘车流程。预约席位方式允许购买人和乘车人通过12306平台或自动售票机预约席位,每个产品最多可预约10个待使用席位。更便捷的是,当列车有剩余席位时,旅客可直接刷身份证乘车,系统自动分配座位。产品还设计了灵活的退改政策:旅客行程变更时,只需在开车前取消预约席位,不收取任何费用。产品购买后30天内未启用可自动全额退款,免收退票手续费。10月1日起实施电子发票服务,需要报销的旅客可通过多种渠道申请开具电子发票,进一步简化报销流程,提高出行效率。
“高铁齐鲁通”覆盖京沪高铁、胶济客专、济青高铁等11条高铁线路,连接山东省内86个车站,基本实现高铁网络全覆盖。这一创新产品将显著加速山东省内“一小时生活圈”形成,促进区域间人员、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月票制度特别适合经常往返于不同城市间的商务人士,降低了企业差旅成本,提高了商务效率。同时,它也为跨市通勤的上班族提供了实惠便捷的交通选择。
从更宏观视角看,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能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协同互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交通支撑。“高铁齐鲁通”的推出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国铁企业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系列举措之一。它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正从“大规模建设”转向“精细化服务”新阶段。近年来,国铁集团持续推进客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开发了计次票、定期票、静音车厢、旅游专列等多种个性化产品。这些创新举措体现了铁路运营理念的深刻转变:从“以车定流”到“以流调车”,从“一刀切”服务到个性化定制,从重视客运量到关注用户体验和效益提升。铁路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旅客出行规律,精准开行列车,实现“火车向着人口密集区开、向着市场热点开”,不断提高运输供给质量和效率。
随着中国高铁网络日益完善,高铁运营创新将持续深化。未来可能出现更多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制化服务,如通勤高铁、旅游高铁、商务高铁等差异化产品。技术创新也将为高铁服务升级提供支持。人脸识别进站、智能座位分配、行程智能规划等智慧出行服务将更加普及,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从更长远看,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高铁月票制度促进了城市间交通同城化,将为城市群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纸质车票到电子客票,从单次购票到月票通行,中国铁路服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高铁当作偶尔使用的长途交通工具,而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高铁齐鲁通”看似只是一张月票,但其背后是铁路运营理念的革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大规模建设”到“精细化服务”。
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旅客出行体验,更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了铁路力量。(供稿人:武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