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寻踪忆峥嵘,黄河文化探振兴 化学与制药学部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菏泽开展学习调研
今年7月份,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部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菏泽东明县,以专业为纽带、以实践为抓手,在产业发展一线探路径、在乡村服务现场践初心、在文化溯源途中强信念,用青春行动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化学+制药”的专业力量。
产业探访:锚定绿色发展坐标,解码专业实践价值
实践队首站走进山东东明石化集团,通过企校座谈,系统梳理企业从地方炼厂到现代化能源化工巨头的发展历程,精准把握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技术升级的前沿动态,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岗位需求等方面的具体导向。会上,校友代表结合自身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经历,分享了“将化学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用环保理念优化生产流程”的实践故事,让队员们真切领悟“专业知识唯有扎根产业实践,方能释放最大价值”的深刻内涵。
在企业发展成果展馆与劲海化工中控室,大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与实时更新的废气处理、废水循环等生态监测指标交相辉映。队员们直观看到:企业研发的循环水零排放技术,每年可减少黄河流域水资源消耗超百万立方米;密闭式催化裂化装置的应用,让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限值——这一个个技术突破,正是化工产业与黄河生态“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原来实验室里的‘绿色催化’研究,能成为守护黄河安澜的‘隐形屏障’!”队员吕同学的感慨,道出了全体成员对“专业服务生态”的全新认知。
随后,实践队走进方明药业,围绕“校企科研合作、毕业生就业对接、制药技术下沉基层”等议题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在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等自动化生产线前,队员们近距离观察药品从原料混合、制剂成型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重点了解企业针对乡村常见病研发的低成本仿制药生产情况。“如何让药企技术更精准地服务乡村医疗?”“怎样优化药品储存技术以适应农村物流条件?”队员们结合专业所学提出的问题,得到企业技术总监的细致解答,也让“专业赋能乡村民生”的理念从抽象构想走向具体路径。
实践队在东明石化、方明药业学习调研。
乡村实践:播撒科学火种,绘就振兴青春画卷
“大家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气泡,这其实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在武胜桥村“小菏学堂”,实践队队员化身“科学导师”,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设计趣味课程:用“厨房灭火小技巧”讲解消防安全知识,以“彩虹水制作”演示溶液分层原理,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当看到孩子们围着实验器材追问“为什么”时,队员赵同学说:“这一刻我明白,教育帮扶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点燃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
走进玉皇新村民俗博物馆,一件件承载岁月记忆的老物件成为“乡村发展的活教材”:锈迹斑斑的老式犁耙,见证了村民“靠天吃饭”的过往;泛黄的土地承包合同,记录了农村改革的关键节点;现代化农机模型与社区新居照片,则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博物馆负责人讲述的“领头人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居住环境”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守根脉”,而青年学子的专业知识,正是助力乡村“既留乡愁、又谋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践队在武胜桥村、玉皇新村开展宣讲、学习、调研。
文化溯源:传承红色基因,感悟黄河民生温度
“20世纪四十年代,夏营党支部的同志们就在黄河岸边秘密开展工作,用小推车为前线运送物资,用土办法掩护革命同志……”在东夏营村夏营党支部旧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搭配斑驳砖墙、复原的战时办公场景,瞬间将队员们带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展柜中,泛黄的革命日记、磨损的布鞋、生锈的煤油灯,无不承载着先辈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学习,以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服务国家需求。
沿着黄河入鲁的轨迹,实践队来到焦园乡黄河入鲁第一坝。站在大坝之上,奔腾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河风里仿佛还回荡着滩区百姓 “逐水而居”的过往。当地村民王大爷讲述:“以前黄河一涨水,我们就得搬家,如今有了大坝防洪,住上了安全房,还能在黄河边发展生态旅游,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队员们在河涛声中读懂:黄河治理不仅是“筑坝防洪”的工程建设,更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
在长兴集乡兴东新村迁建纪念馆,泛黄的搬迁协议、崭新的就业培训证书、村民自制的“感恩墙”,与影像资料相互印证,串联起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民生画卷。“从土坯房到电梯楼,从靠水吃水到多元增收,这背后是国家对黄河滩区百姓的深情牵挂。”实践队指导老师王老师感慨道。此外,队员们还走进东新农场,调研现代化农业设施,探讨“化学改良土壤技术如何提升耕地质量”“低毒环保农药如何助力绿色农业”,思考如何用专业知识延续黄河文化中“生生不息、务实奋斗”的精神基因。
实践队在黄河入鲁第一坝、夏营党支部旧址及迁建纪念馆等地学习调研。
三天的东明实践之旅,队员们在产业、乡村、文化的交融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化学的“化”,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创新力,是破解生态与发展矛盾的突破力;制药的“药”,是守护百姓健康的民生保障力,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生长力。
作为新时代化药学子,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专业所学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用创新思维破解黄河流域发展难题,用实干行动服务乡村振兴与民生健康,在新时代黄河大地上,书写“知行合一、服务国家”的青春答卷。
化学与制药学部实践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