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色彩,触摸旋律 ——社会融入活动温情开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听见色彩,触摸旋律 ——社会融入活动温情开展​

2025-09-22 15: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丰富残疾人群体与特殊困难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艺术交流与自我表达的平台,近日,在成都市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双流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双流区聋人协会、双流区彭镇联合成都市双流区棠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一场以“无声世界的多彩旋律”为主题的社会融入活动。31名聋人朋友、肢体残障人士、低保重病家庭在社工与志愿者的陪伴下,先后走进双流区芯智慧音乐博物馆参访学习,并参与扎染手工创作,在无声世界里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里“听”音乐:触觉与视觉的旋律之旅

“大家可以触摸这个青铜编钟的纹路,感受古代乐器的质感;旁边的显示屏会同步播放编钟演奏的画面,我们能从光影里‘读’到旋律的节奏。” 在音乐博物馆展厅内,讲解员通过手语翻译与图文展板结合的方式,为聋人朋友们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

不同于普通参访,博物馆专门为此次活动开放了“触觉体验区”:聋人朋友们可以亲手触摸陶笛、手鼓等简易乐器的表面,感受不同材质在敲击时的细微振动;在“声音可视化”互动装置前,大家按下琴键,屏幕上随即绽放出与音符对应的彩色波纹——原本无形的声音,变成了可观察、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以前觉得音乐离我们很远,今天通过看、摸、感受,好像真的‘懂’了一点音乐的美。”活动参与者张女士用手语比划着,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社工及时用文字记录下她的感受,分享给现场所有人。

参访过程中,社工与手语老师全程一对一陪伴,协助聋人朋友与讲解员沟通,帮行动不便的参与者推轮椅、介绍展品细节。当走到 “中国传统乐器” 展区时,志愿者还现场用手鼓轻轻敲击节奏,让聋人朋友将手掌贴在鼓面,通过振动 “聆听” 简单的节拍,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

扎染工坊 “创” 色彩:指尖绽放的个性之美

结束博物馆参访后,大家转场至酒店会议室,开启扎染手工体验环节。社工提前为活动准备了白色T恤、染料、橡皮筋等材料,并邀请手工老师通过 “手语示范 + 步骤图解” 的方式,讲解扎染的基本技法:“先将T恤对折三次,用橡皮筋在不同位置扎紧,再根据喜好选择染料颜色,浸泡后等待显色……”

看似简单的步骤,对残疾人朋友来说却需要更细致的指导。社工与志愿者分成小组,手把手协助大家操作:帮视力不佳的李阿姨固定T恤,教年轻的小王如何扎出 “螺旋纹”,为有疑问的参与者展示成品案例。过程中,残疾人朋友们充分发挥创意:有人选择蓝白经典配色,扎出简约的几何图案;有人大胆尝试紫、粉撞色,打造出充满活力的花型;还有几位朋友合作完成了一块T恤,将各自的名字首字母用扎染的方式呈现,象征 “集体的创意”。

“这是我第一次做扎染,没想到能做出这么好看的T恤!” 活动接近尾声,大家举起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彩色的T恤在手中展开,像一片流动的彩虹。社工还为每位参与者准备了透明收纳袋,方便大家将作品带回家,不少人表示要把T恤送给家人,分享这次活动的快乐。

以艺为桥,让温暖无“声”不至

此次艺术体验活动,不仅让聋人朋友们走出家门,接触到音乐与手工艺术的魅力,更通过 “触觉感知 + 视觉表达” 的形式,打破了沟通壁垒,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活动结束后,聋人协会负责人通过手语翻译表示:“感谢社工和志愿者的用心,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被重视、被看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负责此次活动的社工也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残疾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他们的特点设计更多适配的活动,比如陶艺体验、绘画工作坊等,用艺术搭建桥梁,让每一位残疾人朋友、低保家庭都能在活动中收获快乐、找到归属感,助力构建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


【编辑:伦晓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