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大家讲》走进眉山市美术馆 多维解码三苏与巴蜀的千年羁绊
9月26日,《东坡大家讲·第二季》系列讲座走进四川省眉山市美术馆,与正在展出的“三苏与巴蜀”书画文献展深度联动。眉山市美术馆负责人、三级美术师谢可人,策展人张家伟,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豫章趣话”作者翟晓楠三位嘉宾,分别从策展理念、行迹再现、社交圈层三个维度,带领观众跨越千年时空,读懂三苏与巴蜀大地深厚绵长的情谊,让公众在可看、可听、可感的体验中,触摸巴蜀文脉的温度与力量。
作为此次系列讲座的核心背景,“三苏与巴蜀”书画文献展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与眉山市美术馆联合主办,于今年6月6日在眉山市美术馆(城市艺术中心北楼)开幕。据谢可人在《古今一堂——“三苏与巴蜀”书画文献展策展理念》讲座中介绍,为打破“书画陈列”“文物搬家”的传统展览模式,策展团队在2024年夏天耗时二十余天,足迹遍布巴蜀各地三苏遗迹遗址——北至剑门古蜀道,南抵宜宾牛口坝,东达重庆巫山县,同时系统梳理各类文献,形成数万字研究资料,最终确立“眉州记忆:我家江水初发源”“三苏出蜀:梦寻归路蜀山长”“蜀地百朋:谁言万里出无友”“诗助江山:至今瓣香长不断”四单元叙事框架。
这场展览以“四幕剧”的结构讲述三苏与巴蜀的故事:从“眉州记忆”中家乡山水对三苏思想的滋养,到“三苏出蜀”时千里江山路的壮阔;从“蜀地百朋”展现的巴蜀社交图景,再到“诗助江山”诉说的千年文脉传承。展厅内,竹影灯箱轻摇,羊皮书信可亲手翻阅,全息投影让凌云山、岷江水在观众眼前流转,宋代之“雅”悄然融入现代生活。“不是我们在‘做展’,是我们在‘找三苏’。”谢可人坦言,三苏精神早已融入巴蜀山河与人心,此次展览既是眉山“千载诗书城”的文化回响,更是共建巴蜀文旅走廊的生动实践。
循着三苏父子的足迹,策展人张家伟在“塑造与追忆——文字、图像、艺术的三苏巴蜀行迹再现”讲座中,带领观众重走那条从岷江出发、穿越蜀道、出峡赴京的壮阔旅程。从“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的故乡情思,到《初发嘉州》中“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的远行豪情,苏轼笔下的山川风物,在摄影、绘画与文献的交织中跃然眼前。连鳌山上的少年书迹、中岩唤鱼池的青春回响、玻璃江畔的家族记忆,唤醒人们对苏门往事的追思;而剑门关、瞿塘峡、巫山十二峰的出蜀之路,更在《滟滪堆赋》的哲思与《巫山》诗的雄奇中,升华为一场精神的跋涉。张家伟从遗址实景、诗意地理与后世追忆三大艺术表现维度,结合侯建明、邓枫、冯建吴等当代艺术家的镜头与笔墨,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我们沿着三苏的脚印前行,看到的不仅是山水,更是文脉的延续。”
若想深入理解三苏与巴蜀的联结,其背后的“朋友圈”不可或缺。在“交由神契——三苏的巴蜀‘朋友圈’”讲座中,翟晓楠揭秘了藏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三苏“社交图谱”——这份以诗书往来、患难与共写就的情谊,囊括眉州乡友37人、蜀中贤达56人,映照出三苏“交由神契,非以势利相攀”的人生信条。年少时,苏轼与程建用、杨尧咨在学舍联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满是童趣;成年后,范镇愿与苏轼为邻,千里寄书关怀,误闻其死讯时痛哭遣使赒济;被苏轼笑称“勿令范十三知”的范祖禹,是常劝他莫戏谑过度的诤友;苏轼向画家文同索画不成,佯言题“与可笔”骗人、威胁“索绢二百五十匹”的趣事,尽显二人亲昵;远在岭南时,亲戚程之才千里送蜜荔,《与程正辅》中满是感激与牵挂。更令人动容的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鲜于侁不惧风险执意相见,宁可被罢官也不毁友信札,直言“欺君负友,吾不忍为”,这份不避祸福的道义坚守,成为东坡精神中温暖的底色。
此次《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与“三苏与巴蜀”书画文献展的结合,让泛黄文献、笔墨痕迹、光影变幻都成为沟通古今的媒介。在东坡故里眉山,三苏从未远去——人们仍在读他们的诗,走他们的路,而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也让三苏与巴蜀的情谊,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供稿人:卜海英 王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