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议事会”架起民生连心桥
近日,眉县首善街道平阳社区的“小板凳议事会”发挥了民生“连心桥”的大作用。其印刷厂家属楼的“高电价”难题曾让居民们犯愁不已。可谁能想到,几张不起眼的小板凳一摆,社区、供电部门和居民围坐在一起聊一聊,困扰许久的问题就有了眉目。这“小板凳议事会”,看似是家常闲谈,实则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不仅能解开具体的民生小疙瘩,更能为打通治理堵点、凝聚干群合力提供新思路。
“小板凳议事会”是协商民主在基层的鲜活体现。它打破了“干部说了算、群众等着看”的老套路,让社区、职能部门和群众坐在一起平等对话。民生治理不能靠单向决策,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把需求说透、把顾虑讲清,政策才能真正对标到心坎上,执行起来自然少了阻力。
这样的治理智慧,在全国遍地开花。浙江的“村民说事”让大家围在祠堂里议家事、解矛盾,重庆的“院坝会”把政策聊成家常话,北京的“街巷议事厅”在胡同里敲定环境整治方案。这些做法形式不同,核心却一致,那就是放下架子、贴近群众,如此一来,哪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比起会议室里的严肃汇报,板凳上的贴心交流,才更能摸准民生痛点。
“小板凳”的价值,更在于筑牢了干群信任的根基。以前群众怕政策“听不懂、落不实”,干部愁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不都是因为沟通少了、距离远了?而围坐在小板凳上,干部掏出真心,群众讲出实情,一来二去,信任就建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它让大家都明白,民生治理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把家园建得更好。
从“敲门问需”到“议事解题”,“小板凳”承载的不仅是协商的功能,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它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社区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让政策从“文件上”落到“心坎里”。这种扎根群众的治理创新,恰似一缕春风,吹暖了老旧小区的角落,也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民生问题无小事,只要把板凳摆到群众身边,把诉求听进心里,再难的民生难题,都能在干群同心的合力中迎刃而解。(供稿人: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