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不断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在乌蒙山腹地,纳雍如同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黔西北的山水之间。曾经,城乡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门槛,城市的文明之光难以及时照亮乡村的角落,乡村的淳朴底蕴也未能充分滋养城市的肌理。如今,随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推进,这道门槛渐渐消融,一幅“城有文明韵,乡有烟火情”的画卷正在纳雍大地徐徐铺展。
走进纳雍城区,街道干净整洁,红绿灯前行人有序等候,志愿服务站里总有热情的身影忙碌着。社区里的道德讲堂每月开讲,居民围坐在一起,听身边人讲身边事——有纳雍县姑开乡姑开社区水营组的张继阳一家,从1984年起便将非亲非故、瘫痪在床的梅福生接到家中照料,从张继阳到儿子张志贵、张志杰,30多年接力用温暖撑起邻居的生活;有纳雍县司法局退休老党员高寿昌,退休20多年来始终没放下对群众的牵挂,凭借专业法律知识,为群众解答法律困惑,办理各类法律事务千余件,用坚守诠释着老党员的初心。
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善意与担当,像春雨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公园里,垃圾分类的宣传牌清晰醒目,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认真将废纸、塑料瓶投进对应的回收箱,文明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发芽。
而当脚步迈向乡村,更能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深刻变迁。以往,部分村寨乱堆乱放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院墙上绘着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彩绘,庭院里种满鲜花与蔬菜,既美观又实用。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农闲时,大家会来这里读书看报,学习农技知识,或参加广场舞比赛、剪纸培训班。在勺窝镇,志愿者定期下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文艺工作者用山歌、花灯戏形式,把党的政策、文明新风唱给村民听,台下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像过年一样。玉龙坝镇岩脚社区老党员陈友林作为退伍老兵,主动担起村里自来水管理重任,每天沿着水管线路巡查、检修,只为保障乡亲用上放心水,他的身影穿梭在村寨间,成了村民心中最安心的存在。
城乡融合,不止是文明的“单向输出”,更是双向的“奔赴与滋养”。城区的志愿者带着医疗设备下乡,为老人免费体检、普及健康知识;乡村手艺人则走进城区学校,教孩子制作苗族蜡染、彝族刺绣,让传统文化在城市里焕发新生。每逢传统节日,城乡联动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端午节,城区居民与村民一起包粽子,糯米清香里飘着团结的味道;重阳节,城里年轻人陪着村里老人登高望远,聊聊家常,让尊老爱老的美德在山水间传递。
如今的纳雍,城市的精致与乡村的质朴相得益彰,文明的种子已在城乡每一个角落生根开花。无论是城区里高寿昌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时的耐心模样,还是乡村中张继阳一家照料梅福生时的温柔动作,抑或是陈友林巡查水管时坚定的脚步,都在用行动诠释着文明的含义。这融合的文明不是生硬的复制与粘贴,而是植根于纳雍土地的生长与绽放,它让城市更有温度,让乡村更有活力,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幸福与希望。
未来,纳雍还将继续沿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坚定前行,让文明春风吹遍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寨,让城乡百姓共享文明成果,共同书写属于纳雍的美好篇章。(供稿人:双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