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护“研途”合规致远——兰州税务助力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护“研途”合规致远——兰州税务助力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29 18:1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兰州市聚焦“3+2”现代产业体系和“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目前,兰州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82.61%,创新能力跻身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43位,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80位、全球百强科研城市第59位,正加速崛起为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从“重研发”向“出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中,兰州市税务局紧扣合规核心,以政策落实精准化、服务辅导精细化、风险防控前置化为抓手,助力企业将研发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账目规范,让“研值”从模糊到清晰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研发费用归集难、账目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兰州市税务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费用核算归集、账目规范、申报表填写等开展专题答疑,推动企业“研值”既体现在专利数量上,更体现在财务规范、管理合规的硬实力中。

在永登县树屏产业园区,甘肃先锋管道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作为深耕塑料制品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该企业2019至2024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549.92万元,迭代推出六代产品,手握18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评“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但提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财务负责人陈泽科曾有过“纠结”:“研发与生产共用设备、人员交叉参与项目等情况,让我们对费用归集标准拿不准。政策条文能看懂,可具体怎么核算、材料怎么准备,心里总像蒙着层雾。”

这类困惑在“小步快跑”式研发的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规模小、财务力量弱,研发与生产边界模糊,政策细节理解不深,常陷入“想享优惠却不敢申报”的两难。对此,永登县税务局组建辅导团队,针对设备共用、人员交叉等具体问题,为企业定制分类管理方案,要求每笔研发支出均需对应立项文件、使用记录或外部协议支撑。

“现在账目清晰了,凭证也完整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合规不是应付检查,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线’。”陈泽科坦言,规范核算带来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管理理念的跃升。

政策赋能,让“产值”从投入到转化

从研发投入到技术转化再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考验企业发展韧性。兰州市税务局聚焦企业全链条需求,依托税收大数据建立企业个性数据库,精准识别研发企业,通过线上推送、线下辅导双渠道,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精准送达。

image.png

兰州市城关区税务局工作人员向企业辅导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去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72万元,相当于国家为我们承担了近37%的研发成本!”中昊北方涂料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会计东旭算起投入产出账: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1540万元,同比增长8%;同年产值达3860万元,较上年增长15%。“税收优惠让我们敢投入、能回本,更坚定了走创新路的信心。”

针对中小企业研发投入高、周期长的痛点,兰州市城关区税务局构建政策找企业、服务到一线的精准推送机制:联合科技、工信等部门梳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匹配政策标签;建立研发企业台账,动态跟踪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成果转化等指标;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税企微信群等,实现政策要点、操作指南、案例解析“打包”推送。2025年以来,已为803户企业推送政策2万条,辅导415户企业完成研发费用辅助账规范化建设。

合规护航,让发展从稳健到长效

合规经营是企业稳健运行的基础,更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兰州市税务局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合规体检,聚焦研发项目备案、费用归集、辅助账设置、资料留存等风险点提供整改建议;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避免企业因管理粗放错失政策红利,推动形成政策赋能、合规增效、创新反哺的良性循环。

甘肃大舞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舞台机械、灯光音响及建筑智能化研发制造。今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兰州市七里河区税务局发现其8个研发项目中3个不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税务部门立即组织辅导团队,指导企业更正申报、调整纳税,帮助其及时化解政策盲点风险。“这次提醒不仅解决了问题,更让我们系统掌握了政策,为后续发展筑牢了基础。”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产业链长、业务多元的大型企业,合规管理更需系统性。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座铀浓缩基地,在保障核燃料主业的同时,拓展了机械加工、水力发电、精细化工等非核民品业务,年产值超13亿元。针对其业务复杂性,兰州市西固区税务局依托内控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构建智能化纳税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发票开具、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数据深度分析,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点,实时推送预警信息及应对建议,推动风险防控从事后纠正转向事前提醒、事中防控,为企业以核为主、多种经营的稳健格局提供了坚实保障。(供稿人:马一萍  赵秀丽)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