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矿山安全防线 赋能高质量发展——首期《矿山安全公益课》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文件精神,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绿色智能矿山分会和北京前沿文化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期《矿山安全公益课》于9月29日顺利完成全部课程,圆满收官。本次公益课由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应急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刘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淑然,安全文化专家李满龙教授、北方铜业铜矿峪矿健康安全环保部副部长郭伯辅以及高级工程师、国家安全生产培训教师张宝会等多位资深专家共同主讲。
公益课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创了“互联网+安全培训”新模式。数据显示,在14天的培训期内,课程总观看量突破100万人次,单日最高观看人数达8.2万,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重点矿区。特别是中国五矿湖南有色、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铜业及新疆喀什地区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体现了我扪矿山安全培训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培训课程紧密围绕矿山安全生产实际需求,设置了14个专题,涵盖矿山生产各环节的安全要点。通过专家生动讲解和典型案例分析,将复杂的安全规范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实用知识。课后评估显示,96.5%的学员认为课程内容“贴近实际工作”,95.8%的学员表示“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本次培训创新性地将员工家属纳入培训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有超过2万人次矿工家属参与学习,形成了“企业重视、员工参与、家庭支持”的良好氛围。许多矿工家属表示:“通过学习,更加理解家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能够更好地提醒和监督家人注意安全。”
基于本次公益课的成功经验,主办方正在着手建立矿山安全数字化培训长效机制。计划包括:建设矿山安全在线培训平台,提供常态化培训服务;开发系列化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人员培训需求;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经验,提升培训水平。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培训组织难、成本高、覆盖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常态化培训机制,为提升矿山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找到了新路径。这种数字化培训模式创新了安全培训方式,提高了培训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值得在矿山行业全面推广。
首期《矿山安全公益课》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矿山安全培训进入数字化新时代。这种创新培训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矿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更为构建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必将为推动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