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学术专题活动在苏举办
金秋九月,姑苏相聚。9月20日至21日,“第十一届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学术专题会暨《中华病理学杂志》创刊70周年学术活动”在苏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全国120余位病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专家,100多家国内外医疗单位和学府及业内知名企业,吸引500余名从业者参会,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高规格交流平台,成为推动我国智慧病理发展的标志性盛会。
高规格盛会:跨域协同彰显行业影响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济生、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步宏、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梁智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并邀请 卞修武院士及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作专题报告。与会领导提出在精准医学浪潮下,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应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希望病理工作者携手各方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发展,为精准医疗时代贡献力量。
大会还邀请到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委刘东戈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委王哲教授、石怀银教授、李文才教授、韩安家教授;中华病理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顾问、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以及来自全国的临床专家、病理专家等。
大会设置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实践专场、论文发言等多个环节,围绕智慧病理的前沿技术、临床应用与产业化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构建 “医工交叉” 创新对话机制——特别邀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工科专家团队,以及日本、新加坡等海外科研团队,与国内病理学领域权威专家共同交流研讨。多位专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病理、远程诊断和定量分析中的创新成果,充分展现AI赋能下病理学科的变革潜力。同时,企业展区集中呈现了最新的智能判读系统与云端协作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落地。
核心成果发布:SooPath AI模型引领技术突破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依托深厚的病理学积淀与技术优势,携手西湖大学工学院,开展长期联合研发与技术积累,成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SooPath AI病理模型,标志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在人工智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该模型基于医院海量标准化病理大数据,基于AI算力和智慧存储,通过与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团队深度合作,结合深度学习与多模态融合技术,基本实现“全癌种+全场景”智能覆盖,显著缩短病理医生单病例阅片时间。在核心架构上,SooPathAI以“筛选-导航-推理”三阶段闭环流程构建,彻底打破传统AI“只给结果、不释逻辑”的局限。此外,SooPathAI构建起“医生-AI”智能交互模式,医生可直接与模型实时对话。同时,SooPathAI已流畅嵌入科室病理信息系统,可自动提取病理临床数据、整合全景数字图像AI分析结果,生成包含病灶标记、生物标志物分析的结构化报告。该模型成功实现了病理AI从 “技术验证”迈向“临床实用”的关键突破。
学术深度交融:多维度解码融合发展路径
围绕“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核心主题,大会设置主会场与病理大模型及智慧病理科实践专场、临床病理精准诊疗与转化专场。内容覆盖广泛,从病理大模型的研发现状到临床落地实践,从医院数字化平台建设到多模态数据融合,涵盖病理AI模型评估、多模态大模型创新、数字病理平台构建、精准诊疗应用等热点议题,展示了病理数智化从理论探索到临床实践的全链条进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将推动病理诊断向精准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为个体化医疗提供重要支持。
行业深远影响:开启智慧医疗新篇章
此次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华病理学杂志》创刊70周年的重要献礼,也为全国病理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本此次大会的圆满举办,SooPathAI病理大模型的正式推出,以及多个病理大模型在临床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共同标志着病理数智化发展迎来从理论探索迈向实际应用的重要转折点,在病理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国病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与升级换代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