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环顾共同记忆 文明交流互鉴谱写时代新篇章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德语专业团队立足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通过挖掘中德交往的共同记忆,将严谨的学术探索与创新的文化实践融为一体,为中德民心相通注入了来自“南方之强”的青春活力。
厦大德语团队对“共同记忆”的探索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这份开放与交融的历史基因,塑造了八闽大地在中外关系史上独特的地位。为系统梳理福建与德意志之间长达百年的交往历程,回应历史与时代的呼唤,2022年10月,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德语专业刘悦教授团队及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团队倾力打造的学术专著《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的力作,以其独特的地方视角和扎实的史料基础,为中德两国跨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理支撑。研究团队秉持“以我为主、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严谨立场,通过对海内外大量一手历史文献的精细梳理与考证,从经济贸易、政治外交、军事互动、教育发展、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全景式再现了近现代时期德意志在福建地区的活动轨迹,以及福建在中德两国错综复杂的交往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该书以福建为窗口,生动展示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动态历史画卷。
在《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新书发布会上,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该书的出版是中德地方关系研究领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外语专业人才应从事站位高、视野广、格局大的研究,该书的研究值得相关学者借鉴和学习,是厦门大学德语专业师生向中德建交50周年及厦门大学外文百年学科庆的献礼之作,亦是及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共同行动基于共同愿景,而共同愿景正源于那份需要我们不断回望、激活与珍惜的共同记忆。该书的出版,必将为深化中德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新书发布会暨“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印记”研讨会
厦大德语团队探寻八闽“福”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福建是有“福”之地,千百年来,“福”文化受福建人钟爱而繁茂于八闽大地。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在过去几年中,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德语专业的师生完成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项目——“福”文化系列德语短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该项目由刘悦教授团队精心策划,通过跨文化视角,共同挖掘了厦门等多座福建城市中蕴含的中德交流印记与“福”文化记忆,为文明交流互鉴写下了生动的篇章。
文明的魅力在于交流,文化的生命在于互鉴。德语组此次拍摄项目将镜头聚焦于厦门多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标,包括见证了近代中德军事交流史的胡里山炮台、留有德国工程印记的上李水库,以及充满市井“福”气的沙坡尾,将体现福建地方特色的“福”文化与沉淀的德国印记巧妙地联结起来,挖掘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共同记忆。
厦门大学德语团队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探索,不仅彰显了厦门大学外语学科的百年积淀,也生动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学者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这种探索与自信,亦在高层次的国际对话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德语师生参与筹备的“海外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论坛——该国际论坛由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召集、发起,致力于推动中外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邀请了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专家、媒体代表等齐聚一堂,以国际视野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世界意义及全球治理启示。
2025年,厦门大学“德语+哲学”双学士学位项目首次招生,该项目为全国首创,旨在赓续两大专业的百年文脉,立足于深厚的复合人才培养传统,致力于造就语言精通、学养精深,推动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厦大德语团队将继续扎根八闽沃土,胸怀广阔世界,与全球伙伴携手共绘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宏伟画卷。(供稿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