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 数字技术推动畜牧业全链条安全溯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 数字技术推动畜牧业全链条安全溯源

2025-10-11 11:5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原畜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智能化升级。以技术赋能畜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创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溯源管理体系,为草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示范。

面对畜牧业智能化与安全溯源的需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溯源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宝山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平台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草原畜牧业中的规模化应用与示范。其成果不仅走在了国内畜产品全周期溯源技术的前列,更通过自主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自治区畜牧业实现数字化监管与智能化产业升级。

构建全链条溯源管理体系

传统畜牧业面临生产环节分散、监管困难等痛点,团队在2011年国内率先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畜产品生产监管与安全溯源管理模式,围绕草原放牧监管、牲畜生长周期监测、标准化屠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监管等环节,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溯源平台。该平台通过智能耳标、环境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牲畜健康预警与生长优化,显著提升了畜牧业生产效率与产品安全性。目前,该模式已在自治区多个示范区成功落地,覆盖超百万头牲畜,相关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并制定地方标准5项,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产业。团队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更要让技术真正惠及牧民和企业。2024年,团队凭借卓越的创新实力,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优胜项目团队”。

打造畜牧业智能化技术体系 推动产业智能化与普惠化双落地

标准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针对畜牧业智能化领域标准缺失的问题,团队历时多年,系统梳理了从数据采集到溯源应用的全流程技术规范,主持编制了《草原畜牧业物联网设备技术规范》《畜产品溯源数据交互标准》等5项地方标准,首次构建了“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级技术架构。这些标准实现了两大创新突破:一是首次将物联网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区块链溯源技术系统整合,形成“数据链-分析链-信任链”融合的技术图谱;二是提出“动态监测+智能决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与AI算法优化,解决生产与监管脱节的痛点。相关标准已在自治区全域推广,推动畜牧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技术普惠是团队的核心使命。为降低智能化技术应用门槛,李宝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草原畜牧业溯源大数据平台”,支持从牧场到消费者的全流程数据追溯,并集成AI预警、供应链优化等功能,实现了“一物一码、全程可控”的愿景。平台上线以来,已服务区内2000余家养殖牧户与合作社,助力企业提升品牌价值20%以上。

为进一步推动技术普惠,团队联合自治区农牧厅开展“智慧牧区”建设,为中小牧场部署智能监测设备与溯源系统。2014年,获评“包头市鹿城英才创新团队”,并成为自治区首个高校“科创中国基地”。基于平台技术,赋能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等地城域监管系统,实现畜牧业数据与政府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产业-政府-消费者”多方协同的智慧生态。

近日,团队研发的“牧区AI助手”正式上线,牧民可通过手机实时了解牲畜健康状况、草场动态。这一创新探索了人工智能技术与牧区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改写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展现了“科技兴蒙”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随着“智慧牧区”建设的全面推进,这场由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将为自治区畜牧业打开一扇通向现代牧场管理的全新方案。(供稿人:张青)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