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下的奇迹:四川九龙县小伙房村230亩蔬菜大棚撑起村民致富梦
在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湾坝镇小伙房村,海拔2000米的山坳间,230亩白色蔬菜大棚顺山势铺开,棚内番茄红艳、青椒垂挂,一片生机盎然。这片曾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土地,如今凭借大棚蔬菜产业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近两倍。
蔬菜大棚顺山势铺开
高山大棚中,口感番茄糖度达到6.5,村民们正将采摘的番茄、辣椒集中装箱。这些蔬菜将于当天下午发往重庆、成都等地超市,迅速端上市民餐桌。
从“试种”到“信赖”,小种苗点燃希望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村民何大芳一边采摘番茄一边说,“昨天发往重庆的辣椒和番茄有一万多斤,每天打工能挣120元。”目前,每天有数十名村民在大棚内务工。
转变始于2021年。借助中省财政资金支持,村里建成8亩蔬菜大棚育苗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青椒、番茄种苗。面对村民“高山上种蔬菜风险大”的顾虑,村“两委”干部带头试种,从育苗到施肥全程指导,逐步打消了群众疑虑。
村民正在打包新鲜采摘的番茄
破“气候关”解“技术难”,900万投入筑牢屏障
高寒山区气候曾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一场雨雪就导致番茄裂口、青椒腐烂,大量蔬菜损失在地里。
湾坝镇党委政府迅速应对,组织村干部赴成都、雅安等地考察学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五年来累计投入900万元,将蔬菜大棚从8亩育苗基地扩建至230亩规模,并引进专业蔬菜公司,推广耐寒抗病品种和“双膜保温+高架栽培”技术。
村民杨发成坦言:“以前总觉得大山里种不出好蔬菜。现在有技术人员指导防控病虫害、调控温湿度,我们的番茄和辣椒产量比往年翻了两番。”
村民正在采收二荆条辣椒
党建引领模式创新,共享产业红利
小伙房村蔬菜产业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植”的跨越,得益于党建引领下的模式创新。村里将最初的“党支部+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优化为更高效的“党支部+种植大户+农户”模式,让村集体和农户在产业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目前,该村已形成“230亩大棚+100亩散种”的种植规模,产品直供成都盒马、重庆永辉等商超。2024年,“口感番茄”成功打入成都高端生鲜市场,零售价达15元/斤。
“我们采取‘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模式,让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小伙房村支部书记包小军介绍,截至目前已销售蔬菜100吨,日均发往重庆、成都的番茄、青椒达2万斤,今年已实现务工收益50余万元。
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在蔬菜产业基础上,村里还同步发展芍药种植和大棚育苗,年售芍药花5万余株,育苗基地年收入超过2万元。下一步,计划建设冷链仓库解决果蔬保鲜难题,并开发辣椒、番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湾坝镇镇长倪静表示:“通过‘党建引领+订单种植+技术服务+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模式,我们实现了销售前置和技术全程跟踪。目前正全力创建有机蔬菜示范园区,让湾坝蔬菜走得更远,村民日子过得更红火。”
二荆条丰收,村民喜笑颜开
群山叠翠,大棚连绵。如今的小伙房村,蔬菜大棚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云海之下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乡村振兴之路。(供稿人:喜群 李继伟 张苏菡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