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深处掌灯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武陵山深处掌灯人

2025-10-11 15:4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入秋,秋阳漫过矮寨大桥的索塔时,电话那头的风声还带着东北平原的辽阔,李侑品同志的声音却已染上武陵山麓的湿润:“我刚从密山回来,站在当年359旅拓荒的黑土地上,仿佛还能听见垦荒的号子……”这是他受老红军、359旅政治部主任何宣泰同志后人何额红的邀请,追寻着革命先辈转战南北的足迹,从湘西到东北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年是长征胜利89周年。听着他讲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陈展的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事迹,我的思绪飘回了在永顺筹建“红色塔卧”党性教育基地的岁月。那时就听说龙山县有位党校教师李侑品自愿作为红色文史挖掘者、红色记忆追寻者,经常运用寒暑假背着帆布包去丈量红色地标,不论是黑龙江虎林的东北抗联密营,还是江西于都长征渡口,或是龙山洛塔乡红军标语墙,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

初识李侑品,是我代表主办方邀请他参加2019年秋的“红色塔卧”党性教育基地开班仪式,交谈不多,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门口合影后便匆匆而别。真正与他深交,是在2021年我接手牵头建设“红色茨岩塘”登门求教时。那个堆满资料的办公室,俨然一个微缩的红色档案馆:墙上挂着手绘的湘鄂川黔根据地行军图,桌上摊开发黄的《龙山文史》,窗台上晾着几块据他说是从洛塔界捡来的浸过红军血汗的青石板。最触动我的,是他那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他采访老红军亲属、后人和当年惨烈战斗亲历者的口述:长征路上李德发如何用最后一块干粮救活小战士,张鸿山如何在弹尽粮绝时吹响冲锋号。他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与历史对话。

2017年以来,他的足迹织成一张跨越中国版图的红色地图,十三万字的红色史料汇编足以证明山河无言、红色有痕。从东北抗联的密林到井冈山的翠竹,从遵义会议的木楼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但最让他魂牵梦萦的,永远是湘西的群山——那是红二方面军的摇篮,是时任湖南省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荣同志撰写的《红十八师:从龙山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一支英雄部队》文章中所提及的长征最后出发地。为了核实红十八师在招头寨阻击战的细节,他七进七出那个如今街市繁荣、人丁兴旺的召市社区,直到在断墙下找到一枚生锈的弹壳,找到山腰杂草丛生的当年浴血战壕……

他的追寻从来不是冰冷的考证。在龙山县第三中学的课堂上,他会举起那枚弹壳,让孩子们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干部培训的讲堂上,他讲述老红军陈希云的红色家书,让很多硬汉湿了眼眶。他开发的《红色龙山》等系列红色本土课程,之所以能授课二百三十余场场场爆满,正因为每个故事都浸透着田野调查的露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更可贵的是,他把红色记忆化作温暖的行动。为徐成武烈士寻亲的那段经历,他跑遍三个乡镇,翻烂四本族谱,最终在彭山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名单里找到那个沉睡七十年的名字。当烈士的侄孙捧着证明文件痛哭失声时,他说自己听见了历史的回响。

此刻,听着他描述在北大荒看到的359旅犁铧——那些曾经拿枪的手握起的农具,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从塔卧到密山,从茨岩塘到北大荒,他把散落在山河之间的红色记忆串联成闪光的珠链。

窗外的武陵山脉在暮色中绵延,我想起他常说的一句话:“每一段沉默的历史都在等待被唤醒。”这个刚从北大荒归来的身影,带着359旅后人相赠的一把黑土,又要奔赴下一个村庄去采访九十三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他背着那个磨破边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录音笔、笔记本,还有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他是武陵山深处的掌灯人,在岁月的长夜里,一盏一盏,点亮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红色记忆……(供稿人:李延堃)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