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心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心包剥脱术助患者“破茧重生”
心脏,是维系生命的“发动机”,而心包,则是守护这颗发动机的天然“护甲”。然而,当这层护甲因炎症、感染等原因逐渐僵硬、钙化,便会从保护者转变为束缚者,形成一道致命的“心锁”——这就是“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常因心脏舒张严重受限,陷入呼吸困难、腹胀、全身水肿的痛苦困境,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唯有通过外科手术,彻底剥除这层“铠甲”,才能让心脏重获自由。
近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胸外科成功为一位17岁彝族青年小布(化名)实施心包剥脱术,助其摆脱病痛折磨。小布于半年前被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虽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呼吸道症状有所缓解,但心力衰竭表现持续存在,活动后气促、大量腹水、双下肢水肿等问题日益加重。
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心包广泛增厚、心脏舒张功能严重受限,并伴有肺淤血、肝淤血、胸腔及腹腔积液。历经多次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小布的生活质量极为低下。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以蒋良双、姚晓军及龚胜教授为首的胸外科团队迎难而上,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MDT),全面评估病情,精心制定包括手术策略、麻醉方案及术后管理在内的个体化治疗计划。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麻醉团队全程精准调控,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核心操作在于心包剥脱——姚晓军主任医师在跳动的心脏上,以精湛技艺逐步分离与心肌紧密粘连的增厚心包组织。
该过程风险极高,如同“在跳动的豆腐上雕花”,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引发心脏破裂。凭借丰富经验与稳健操作,团队成功将心包完整剥除,术中可见心脏立即恢复有力的舒缩,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二科接受严密监护。在重症及胸外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布平稳度过低心排、心律失常等术后危险期,并于术后第10天转回普通病房。胸外科护士长周君表示,此类手术后的护理犹如“刀尖上的舞蹈”,必须做到精细入微。
护理团队严格执行“量出为入”的液体管理原则,并循序渐进地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从床上被动活动,到自主坐起,再到搀扶下床慢行,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耐心引导与暖心鼓励,帮助小布逐步重拾生活信心。
在住院24天后,小布康复情况良好,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顺利出院。此次高难度心包剥脱术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也标志着市公卫中心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管理能力已步入成熟阶段。未来,医院将为更多深受“心锁”困扰的患者带来重生希望。(供稿人:贺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