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三件套” 发展“新市民”,重庆市丰都县“小县大城”试点成效初显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庆市丰都是国家级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试点县、全市“小县大城”试点,吸引农业人口向县城集聚是重中之重。
吸引农业人口进城,关键要围绕人来分析谋划。围绕“三大问题”进行分析:一是人在哪里?全县户籍人口78.4万人,农村户籍人口54.07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26.59万人,其中县外务工17.75万人、占66.8%,市外务工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二是人去哪里?七人普数据显示,过去10年,每年有1.5万人进城,但同时有9200人离开丰都,常住人口流失率达14.14%,在全市38个区县中最高。三是人怎么样?外出务工群众学历普遍不高,87.8%在高中及以下,灵活就业人员占比达62.1%,意味着他们在外挣的是辛苦钱,甚至辛苦不挣钱。为此,丰都县把答好“人口三问”作为推动“小县大城”试点的关键所在,以发展“新市民”为抓手,定制“一个政策包、一个产业园、一条服务链”三件套,推动农业人口加快进城、外出人口稳步回流,“小县大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2年提高2.29个百分点、达52.49%,2025年上半年县城房屋销售722套、比去年同期增长29.3%,有关工作做法在半月谈、新华社等相继报道。
推出一个政策包,让新市民没有“后顾之忧”
为精准掌握农业人口转移痛点,通过片区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调研。调研发现,农业人口进城的主要动因在教育(72.8%)、就业(42.1%)、医疗养老(30.8%),主要诉求在保留农村“三权”(89.7%)、享受购房补贴。为此,集成推出《丰都县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暖心举措十八条》,让新市民“同城同权”、放心进城。
老家权益“四不变”。保持进城市民原有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改变。承包地方面,对进城落户的农业人口,保持农村承包地30年不变。林地方面,对有林权证的进城人口,保持承包林地30—70年不变,承包期满后可继续承包。宅基地方面,探索宅基地有偿自愿退出机制,可由村集体按每亩12万元标准予以补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方面,除法定情形外,保持身份不变,享受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
新家公共服务“四同等”。坚持进城市民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服务同等享受。教育上,对在县城城区购置商品房(含二手房)、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子女,可按规定到城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并免除1学年课后服务费。医疗上,对农业转移人口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医保、达到一定失能等级的,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上,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给予补贴。就业上,对具有劳动力的转移人口提供职业培训、按工种享受培训补贴,并优先推荐到重点企业和“新市民就业创业园”就业。
进城政策“四配套”。对农业转移进城人口,制定买房、生活、就业、搬迁配套政策。在买房方面,构建“第四代住宅+普通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并对在城区范围内购房的给予0.5万—3万元补贴,户籍迁往县城的再给予5000元补贴,让农业人口带“资”进城。在生活方面,对农村转移人口,以户为单位优先租赁自给型(30—50平方米)、增收型(300—500平方米)、创业型(约2000平方米)“菜园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就业方面,对在制造业企业就业并首次参保的高校毕业生、在文旅企业就业的硕士以上人才、在丰创业的个人及小微企业分别给予现金或贴息、担保费等补贴。在搬迁方面,对复垦搬迁进城人口,未纳入收储范围的宅基地,可优先纳入宅基地复垦;对征地搬迁进城人口,可选择住房货币安置;对地灾搬迁进城人口,除享受市级补贴资金1.5万元/人外,户籍未迁的保留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打造一个产业园,让新市民“扎得下根”
把就业作为推动新市民扎根城市的先导工程,谋划打造“1+5+2+N”新市民就业创业园(“1”即集技能培训、生产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核心园,“5”即福寿产业园、蔬菜产业园、石材产业园、林产品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大主体园,“2”即打造南天湖高山旅游发展轴、龙河生态经济带两条轴线,“N”即在各乡镇和街道统筹布局多个特色产业节点),到2028年带动就业10000人以上。
围绕“最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用活文化资源,在董家镇布局以龙凤纹等传统纹饰为特点的寿衣产品线,在丰都古城布局以福寿文化产品为重点的“福街”,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用好矿产资源,通过“找矿行动”初步探明优质石材储量2.29亿立方米(其中汉白玉4690万立方米),正申报“丰都青石”地理标志、布局兴义镇和虎威镇等子园区,打造石材产业集聚地。用足生态资源,依托“大仙女山”全国林改综合示范片区、全市林改综合试点等叠加政策,用好“十五五”15万立方米采伐指标,谋划布局4.5万平方米林产品加工园,建成后年产值超10亿元。
围绕“最小成本”盘活闲置资产。盘活低效用地,对县城周边集体建设用地、低效耕地等可利用的7000余亩“下清上不清”土地,实施科学整合、集约利用和专业包装,累计打造小地块单元932个,优先满足就业创业园项目。盘活闲置厂房,依托亩均论英雄改革收回标准厂房4879.5平方米,完成“一毛条”重庆有限公司厂区等闲置厂房改造、首期规划4000平方米用于福寿产业。盘活存量物业,摸排旧办公楼、废弃校舍等资源,规划设置电商孵化区、文创工坊、共享办公空间等功能板块,推行“租金减免+物业服务+创业孵化”组合模式,持续招引劳动密集型、灵活就业业态企业和返乡创业项目入驻。
围绕“最大效益”集聚发展要素。强化人才支撑,深化实施“十百千”引才计划,探索“政府搭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育机制,推动本土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产业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强化政策扶持,整合发改、经信、人社、林业等部门政策32条,出台涵盖产业发展、就业扶持、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新市民就业创业园政策清单》,发放就业补助资金6613万元、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862.97万元。强化资金保障,注重“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整合鲁渝协作(帮扶)资金、中央及市级涉农资金、水利帮扶资金、政府专项债等财政性资金,重点保障园区建设;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提供增信支持等方式,撬动银行信贷、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
优化一条服务链,让新市民“少折腾”
聚焦农村信息闭塞、手续办理繁琐、融入城市缓慢等问题,坚持“人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构建全生命周期“跟随服务链”,推动更多农业人口顺利进城。
以“真诚服务”让决策者下决心。坚持以家庭为单位,把有决策能力的农村青壮年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作为新市民工作的主要对象,做好从农村到外省的全过程跟踪服务。在乡村,通过下达目标任务、加强考核奖惩、明确职责边界等方式压实责任,督促乡镇(街道)、县级联系部门全覆盖走访摸排、“一户一策”宣传发动,同步建立农业人口转移进城意愿动态数据库,推动政策知晓率、动员覆盖率均达100%。在外地,依托以“流动党委、异地商会和农民工工会”为主体的“一委两会”搞服务、作动员,为外出农民工调解劳动争议161件,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318件,以高质量服务提升群众信任度、满意度,有效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当新农人、进城当新市民。
以“帮办服务”让进城者更顺利。在每个乡镇(街道)设立“新市民联络站”,为进城新市民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法律援助等服务。依托就业创业促进会成立“创业导师团”,提供政策宣传、资源对接、创业扶持等服务,让新市民从项目孵化到经营发展得到全流程指导帮扶。谋划开发“农民工综合服务一件事”应用场景,实现就业创业相关手续“一站式”高效办结。
以“专业服务”让新市民融入新生活。依托新农人会客厅建设“新市民服务中心”,配置户籍办理、社保转移、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基础服务模块,创新城市适应课堂、创业孵化空间等特色功能模块,帮助解决新市民急难愁盼问题。办好城区家庭教育互助会、老年互助会等自治组织,优先吸纳新市民老人、子女开展互助活动,更好守护“一老一小”。深化“一格两会三事分办”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引导新市民在网格中开展活动、参与决策、解决问题,让新市民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供稿人:高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