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筑牢乡村禁毒防线,绘就平安新图景
中江县公安局永兴派出所石笋警务室——一张中江县禁毒工作的闪亮名片,小小的警务室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不同凡响的禁毒使命。它不仅是打通中江县禁毒工作由镇到村的关键枢纽,更是当前农村毒品问题探索治理的创新之举,由于禁毒工作成绩突出,被德阳市禁毒委评为“全市禁毒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从重刑人员公示栏到禁毒特色一条街,石笋警务室从社区警务的“神经末梢”,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市农村禁毒工作的排头兵。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件,有的只是民警和基层工作者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唤醒迷茫,将禁毒日常工作融入到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
从最初群众对毒品的漠然无知,到如今全民参与、积极举报;从曾经交界地带的治理盲区,到如今红蓝警灯照亮的平安走廊——石笋警务室用一套“宣、防、管、打、建”的组合拳,不仅有效遏制了毒品问题,更注入了坚实的平安底色,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社会生态。
从“坝坝会”到“红黄蓝”,系统治理织密防毒网
当时钟划过2点30分,永兴镇的乡间小路,准时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十几辆摩托车组成的车队从村舍门口穿过,摩托车上“永兴镇禁毒宣传”的蓝色旗帜在风中飘扬,让禁毒的理念根植千家万户。同时,民警组织村民召开坝坝会,宣讲禁毒知识、毒品危害、涉毒后果,教大家识别“笑气”等新型毒品,不断深耕禁毒的土壤。
这是永兴镇石笋社区的禁毒日常。石笋警务室的禁毒实践,就始于这种贴近群众的“土办法”。
“以前哪晓得毒品危害这么大,现在开会、赶集都能听到警察宣传!”一位村民感慨道。警务室民辅警走遍了全镇137个村民小组,累计召开禁毒“坝坝会”超千场,在村头巷尾悬挂起300多处醒目标语,宣传车的喇叭声成了田间地头的“禁毒课铃”。
“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效果很好,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了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当中,老百姓的识毒、防毒、拒毒能力也越来越强。”永兴镇政法委员、副镇长、派出所所长伍建梁说。
宣传入耳入心,防范也更精准到位。石笋警务室推行“一村一警”,6名民警下沉村社兼任法治副书记,通过“敲门行动”摸清底数。2022年以来,凭借扎实的走访排查,共抓获涉毒人员33人,甚至还意外揪出一名潜逃20年的命案逃犯。
另一方面,管控手段则更显专业与温度。他们对涉毒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并创新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分级管理,高风险重点盯防,中风险定期关注,低风险帮扶转化。
民警每月见面谈心,既严查违规苗头,也耐心引导戒毒,严防“毒二代”产生。跨区域协作同样高效,他们与相邻的金堂县金龙镇警方联合巡查交界地带,设卡盘查50余次,查缉涉毒违法犯罪,让边界盲区不再“两不管”。
“四可六防”凝聚共识,科学机制筑牢安全墙
在实践摸索中,石笋警务室逐步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工作理念,“四可六防”,为禁毒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四可”侧重目标管理,强调“吸毒可戒、制毒可防、外流贩毒可控、病残可治”。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禁毒组长,推动各部门合力攻坚;对涉毒人员逐一研判、签订承诺书;依托大排查从源头上治理外流贩毒;对患病涉毒人员予以科学救治,体现了治理中的人文关怀。
“六防”则着眼于过程管控,从防滋生、防脱管、防肇事、防流失、防失查,到防规模制毒,六个维度织就全覆盖防控网络。深入学校设立宣传栏和工作站,提升师生防毒能力;通过动态管控,确保戒毒人员不失控。
同时,每月在重点路段设卡盘查,严查毒驾;紧盯化工产品流向,做到“三个必查”“三个绝不允许”;还布下固定点位,定期检测污水毒性,让隐形制毒无所遁形。
多元共治激活“神经末梢”,温情帮扶阻断毒品代际传递
然而禁毒并非公安一家之责,而是需要动员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在中江县公安局党委和永兴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石笋警务室装备升级、基础加强,“大数据”与“大脚板”高效结合,“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变成现实。当前,微信工作群已成为群众开展政务咨询、寻人寻物的快车道,“一村一警”全覆盖让民警通过“四川e码”等小程序提前感知矛盾、上门调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更深远的变化,体现在对下一代的守护上。面对全镇涉毒前科人员,警务室大力推动“断代工程”,通过家访排查、教师培训、升级教育基地等六大行动,阻断毒品代际传递。
镇团委、综治办、司法所等多部门联动,每学期进校开展禁毒讲座,帮扶涉毒家庭未成年子女,每月进行一次关爱帮教。“既要严管,也要厚爱,不能让孩子走上老路。”这是石笋警务室摸索出的工作经验。
目前,从党政机关到志愿者、网格员,从科技赋能到人心凝聚,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治理格局在这里生动实践,石笋经验被大力推广。石笋警务室正如一座坚固的堡垒,用脚步和智慧,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未来,我们永兴镇一定会根除毒瘤,打赢这一场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伍建梁充满希望。(供稿人: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