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塘县探索“四联赋能、五型共兴”模式 激活高寒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理塘县探索“四联赋能、五型共兴”模式 激活高寒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5-10-14 14:3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何在高海拔、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理塘县立足实际,创新探索,以“四联赋能、五型共兴”为核心,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放养的牦牛

破解发展瓶颈:机制驱动的“四联赋能”

理塘县深知,村集体经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性、战略性的设计。面对发展瓶颈,该县没有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了“四联赋能”的机制,打通发展经脉,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组织联治:理塘县紧扣党建引领全局“统合能力”,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核心举措,通过“政府引导项目+科研技术支撑+企业市场运营+农牧民共享参与”四方协同,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促进村集体高效稳定运转。同时,联合行业部门,整合乡镇党委和行政村党组织,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联合党支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商破解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产业布局等共性难题。最重要的是,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县乡党政班子综合考核、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及村党组织“双述双评”核心内容,确保责任层层压实、目标有效落地,以组织联治凝聚强大合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产业联营:产业振兴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核心。理塘县坚持“联动”破题、“融合”增效,科学布局高原特色畜牧业、极地果蔬、文旅产业,创新三大联动机制。产业链纵向联动,依托牦牛、果蔬园区推行“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牧户(农户)”联营,贯通种养、加工、储运、销售全链,实现“牧场到餐桌”“农田到市场”无缝衔接。种养循环联动,科技赋能构建“农区种植—牧区养畜—粪肥还田”生态循环。三产融合联动,依托牦牛、果蔬园区产业基础,联动康巴游牧文化体验区等,开发“采摘—旅游—体验”融合链;立足康藏现代化农牧产业加工贸易园区,大力发展牦牛肉、萝卜干、香菇料理包、果蔬脆等精深加工及酥油茶等大健康产品,推动三产价值链提升。

区域联动:针对高海拔地区资源碎片化与发展不均衡问题,理塘县打破乡镇、村社行政边界束缚,深化“区域联动”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协同共兴。乡镇协同“破界联营”,引导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互补、产业基础相似的乡镇、村联建集体经济联合社。县域统筹“飞地造血”,整合偏远村产业资金入股牦牛、蔬菜园区,发展“产权式农业”,或资金量化入股园区经营主体。区域融入“借势拓市”,借力国省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万企兴万村”等作用,引导村集体与帮扶单位共创东西部协作创新示范区,打造消费帮扶示范餐厅、香菇基地等。

要素联融:深化“要素联融”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关键要素在县域内高效流动、优化配置和深度融合。设立牧区产业帮扶基金,支持村集体发展牦牛集群;实行产权交易中心统管资产,规范流转集体草场,盘活闲置设施。联合省州专家、本土能手组建“农牧专家联合服务团”,统筹农区、牧区生产技术、智能装备等服务推广。组建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统筹管理办公室,为经营主体提供保姆式服务,限时办结用地审批/纠纷调解等企业需求,精准响应村集体/农户灌溉设施短缺、先进生产技术缺乏等问题。

呈现多元实践:百花齐放的“五型共兴”

“四联赋能”为理塘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该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五型共兴”的多元发展模式,让村集体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规模集约型:以牦牛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突破口,构建“牧民意愿—组织牵引—规模发展—集体增收”的全链条发展闭环,将分散的牧户力量凝聚为规模化发展的合力。曲登乡党委统筹5个村庄,分别组建牦牛养殖合作社,建成集约化牧场4个、8000亩优质牧草示范区,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化经营跃升,实现年出栏量8632头,带动全乡集体收入达285.6万元。

园区带动型:以园区驱动为核心引擎,构建“飞地整合资源—产业闭环运营—主体协同联动—品牌科技赋能”发展脉络,打造“园区引领—企业赋能—集体联动—农牧民增收”可持续生态。濯桑蔬菜园区建设全产业链标准化蔬菜基地6600余亩,构建产加销一体化体系,产品直供成渝高端市场,溢价率超40%,8个村以土地入股分红,村均年收益23万元。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整合旅游服务、观光农业,形成“薪金(务工)+土地租金+飞地股金+扶持基金”四金联农机制,辐射32个村分红251.4万元。

牧旅融合型:以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通过“农牧基底+文旅增值+品牌赋能”的三维联动,构建主题化体验空间,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与跨界融合,形成村民主体运营与社会资本市场化驱动双轨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村戈乡查卡村整合6村资源打造温泉马术小镇,实现区域联营,年收益90万元。格聂镇然日卡村发展高端民宿集群,以村民集资、企业运营模式带动稳定分红。

三资转化型: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效益化为核心路径,构建了“资源→资产→资本→效益”的增值闭环,实现集体经济提质与牧民多元增收。哈依乡利用藏香、酥油加工等非遗文化资产,依托电商平台销售,带动200名农牧民月增收1500元。奔戈乡创新“牧光互补”模式,流转草场资源建设光伏电站,土地复用增收30%,农牧民每年获固定收益。

服务统营型:以区域化整合、专业化运营与普惠化分配为核心,通过村集体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分散资源集约调度与服务能力市场转化,形成“需求响应—资源调度—服务交付—联农增收”的闭环体系。拉波镇、木拉镇成立农业综合服务合作社,整合新都区援建农机设备,提供农机租赁及飞防植保、秧苗繁育等专业化服务,年创收30万元,带动近百名农牧民年增收超1000元。

理塘县“四联赋能、五型共兴”的实践经验,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范式突破。该模式系统而全面地摆脱高原集体经济的困境,实现从“分散弱能”到“聚合共富”的质变,为偏远农牧区贡献了一条“强村与富民并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现代化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供稿人:叶强平)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