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编辑与定稿”成为翻译人才培养新焦点:专访郑州大学教改项目组
随着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语言服务行业正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机器翻译(MT)与译后编辑(MTPE)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国际翻译市场的主流。在此背景下,高校语言服务与翻译人才培养如何顺应行业变革,成为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杨春丽老师主持的2023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为导向的翻译课程改革方案研究》、以及2024年度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AI时代翻译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经过两年多的系统实践,构建了一套可推广的新型语言服务与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该项目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一定突破,更在翻译本科与硕士教育中率先融入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的系统训练,为全国翻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报特邀项目负责人杨春丽老师、访谈人王志伟教授、合作企业代表山东舒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工程师、以及学生代表徐妍同学,共同探讨该项目的行业贡献与教学创新路径。
主要访谈人与被访谈人简介:
王志伟教授(以下简称王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
杨春丽老师(以下简称杨老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2023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为导向的翻译课程改革方案研究》、2024年度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AI时代翻译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负责人。
陈工程师:山东舒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徐妍:郑州大学202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为湖南大学2025级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一、行业变革:从“翻译”到“编辑与定稿”的能力转型
王会长:由于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突飞猛进地发展,近几年来机器翻译质量显著提升,这是否意味着人工翻译的作用在减弱?
杨老师:王会长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成为语言和翻译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机器翻译的普及不是替代人工,而是重新定义了人的价值。我们的研究发现,行业需求正从“全流程翻译”转向“译后编辑与定稿”。译员不再需要逐字翻译,而是成为机器译文的“优化师”与“质检官”。他们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1. 错误识别与分类能力:能快速定位机器翻译在术语、句式、文化负载词等方面的错误;
2. 语言润色与风格统一能力:确保译文符合客户风格指南与行业规范;
3. 跨文化沟通与本地化能力:使译文在目标语境中自然、得体、有效。
王会长:所以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不仅是技术的补充,更是翻译专业能力的延伸。它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判断力,这正是未来翻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代表陈工程师:在实际项目中,译后编辑的效率是纯人工翻译的两倍以上,而“定稿”环节更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我们急需既懂语言、又懂技术、还懂行业的“三栖人才”。
学生代表徐妍:我们外语学科的学生要通过新课程体系的学习,努力成为既懂语言、又懂技术、还懂行业的“三栖人才”。
二、教学创新:构建“课堂—平台—项目”三维培养体系
王会长:根据本教改项目的运作,在课程设计中是如何将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融入教学的?
杨老师:谢谢王会长提出的翻译课程设计改革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三维融合”的教学体系:
1. 课程体系重构
开设《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与定稿》、《本地化与项目管理》等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错误类型学”、“编辑标准”、“质量评估”等内容,并编写了《译后编辑与定稿实训案例集》,涵盖法律、医疗、科技等九大领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2. 平台化实训支撑
依托校企共建的“智能翻译实训平台”,学生可接入真实项目流,使用Trados、MemoQ等工具完成从预处理、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到定稿的全流程操作,强化翻译技术应用能力。
3. 项目制实战融合
与山东舒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智慧译百等企业合作,学生参与“翻译河南·文物卷”、“中医药文化外译”等项目,在真实场景中锤炼编辑与定稿能力,实现从学习到实战的无缝过渡。
王会长:是的,这个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很不错的。“课堂—平台—项目”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是翻译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突破。这种模式值得在翻译教学领域推广。
学生代表徐妍:在“文物卷”翻译项目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修正机器翻译在文物名称、历史术语上的错误,更掌握了如何使译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这是传统翻译课堂上我们学不到的能力。
三、能力跃升:从“译者”到“语言工程师”
王会长:知道杨老师还主持有一个教育部就业育人的项目,那么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何实质影响?
杨老师:是的王会长,希望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的培养能够局部实现语言服务与翻译人才从“语言工作者”向“语言工程师”的转型。我们跟踪的数据显示:
参与项目的学生就业率提升至92.7%,起薪平均提高36%;
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本地化公司、科技企业、跨境平台,从事译后编辑、技术写作、内容策略等岗位;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翻译大赛、语言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王会长:从“译者”到“语言工程师”的转变,不仅是岗位名称的变化,更是能力结构的重塑。这正是翻译教育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生动体现。
陈工程师从企业角度指出:“我们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外语水平,更看重其‘技术素养’、‘编辑思维、’与‘客户意识’。郑州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快速融入项目,具备从‘译稿’到‘交稿’的全程管控能力。”
学生代表徐妍:我们原来的课程偏重外语水平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确实在着力提升我们学生的“技术素养”、“编辑思维”、与“客户意识”,这个是将来我们在实际翻译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吧。
四、未来展望: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将成为翻译教育的“标准配置”
王会长: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在未来翻译教育中将处于怎样的位置?
杨老师:好的王会长。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培养不应只是一门课程,而应成为翻译专业的“基础素养”。我们是否可以继续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将译后编辑能力纳入“翻译专业本科与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尝试开发“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等级认证”,与行业标准接轨;
构建“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王会长:我比较赞同这些提议。将译后编辑与定稿能力能力纳入核心能力体系,是翻译教育走向标准化、职业化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是语言与翻译教学改革,更是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
陈工程师:“语言与翻译服务的未来是‘人机协同’,而译后编辑与定稿是协同效率的保障。高校若能把握这一趋势,将为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输送大量高端人才。”
结语:
在AI技术与全球交流深度融合的今天,译后编辑与定稿已不再是翻译的“附加环节”,而是质量保障与效率提升的核心。郑州大学的实践表明,只有将行业前沿趋势融入教育实践,才能培养出具备竞争力、适应力与创新力的新时代语言服务与翻译人才。
资料来源:2023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为导向的翻译课程改革方案研究》结题报告(项目编号:230831245307269)、2024年度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AI时代翻译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项目编号:2024011567552);感谢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提供有关数据、山东舒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本报访谈整理等。(供稿人:郑州大学 王志伟 杨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