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三个强化”推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体育美育浸润行动作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点。自获批辽宁省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高校以来,学校构建党委统领、多部门协同、专业深度参与的工作体系,累计帮扶6所乡村学校超3000名学生,形成“需求精准识别、资源动态配置、成效持续深化”的闭环机制,为破解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强化系统谋划,构建协同推进新格局
学校将浸润行动纳入立德树人整体布局,组织团委、体育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部门建立工作专班,对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乡村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深度把脉各校课程教学、师资建设、文化传承等核心需求,创新实施“一校一策”精准帮扶方案:为仅有70名学生的红升小学制定足球特色三年培育计划;立足北四平小学满族文化底蕴打造“非遗剪纸+红色教育”融合课程;针对南杂木小学发展诉求输出“魔方创新+器乐普及”特色方案。同步组建百名专业教师指导、千名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双梯队,建立安全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形成目标精准、资源集约、运行高效的协同育人网络。
二、强化精准供给,激活特色发展新动能
聚焦破解乡村体美资源困局,学校构建“硬件支撑—课程赋能—文化浸润”三维体系。针对旺清门小学美术教具短缺,捐赠宣纸颜料并指导组建书画社团;向榆树小学输送50把非洲鼓、60双轮滑鞋,将律动教学融入日常;帮助新宾镇中心小学建成“楼层图书角”与专业美术工坊。着力推动资源投入转化为内生动力:体育学院驻点红升小学开展系统训练,使足球从零基础发展为区域特色项目;艺术设计学院在北四平小学开发《雷锋剪纸图谱》,实现非遗技艺与德育实践的创新嫁接。创新“双师云课堂”模式,组织百名志愿者通过视频直播开展美术手工、体育训练等教学,被誉为“跨越山海的云端美育接力”。
三、强化机制建设,书写双向赋能新篇章
学校着力破解短期帮扶瓶颈,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在旺清门小学绘制30米“雷锋精神”主题墙绘,推动新宾镇中心小学走廊变身学生艺术展廊,让校园每寸空间承载育人功能。创新师资培育机制,通过“高校导师+乡村教师”结对计划,助力旺清门小学教师掌握墙绘技法,为红升小学培养足球教练,实现“高校撤出不离线、在地教师接得住”。深化品牌辐射效应,打造“非遗文化周”“足球嘉年华”等特色活动。近年来6校建成特色社团23个,受益学生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持续深化浸润行动内涵,进一步健全“需求库—资源包—评估链”动态机制。下一步,将通过建设乡村美育数字资源库、搭建体教融合云平台、实施特色课程认证等举措,推动高校资源向教育洼地持续流动,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注入持久动能,在广袤乡土间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答卷。(供稿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张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