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修复 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福建德化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 2021-08-04 08:35:54

中国网福建讯  近日,作为“海峡论坛·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德化县成功举行。两岸多个院校(机构)的7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系统治理等展开学术交流。

图片1.png

△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许华森 摄) 

创建研讨会平台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大陆20多年,见证和参与了两岸民间交流、经贸往来的发展与变化。两岸合作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台湾代表刘光荣告诉记者,台海双方联合互动、轮流举办的这个研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深受两岸院校、机构、民间组织欢迎,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德化随即开始谋划如何贯彻中央赋予的“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作用,创造性地构建先行先试平台和基地。他们从“绿色血脉”中找到了切入点。随即,德化县向台湾有关方面发出倡议,在两岸之间开创一个“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的研讨会平台。这一倡议得到台湾大学、东海大学等的热烈响应,经过两岸积极有效的筹备,首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于当年7月底在德化隆重举办。在此期间,两岸共同会商建立起“一年一届轮流举办”“长期合作与一事一议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联合运作至今。

图片2.png

△ 在闽台商、台籍专家团队还与德化县开展森林康养、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等项目对接合作(林婉清 摄)

“研讨会作为一个平台,旨在构建一个独创性、可行性、前沿性的生物科学、生态文明领域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以此开创性地、独特性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围绕这一主题持续不断地开创局面。”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涂青云说,时至今日,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十届,已成为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保护文化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战略平台和重要载体。

图片3.png

△ 与会转接学者到臻峰陶瓷文创园参观考察(吴有森 摄)

 “研讨会举办的这十多年来两岸收获都很大,彼此间借鉴交流让生态环境更加健康、有序。目前我们所追求的低碳或者零碳技术,依然是两岸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标。”福建工程学院台湾籍教授陈顗钧如是说。作为“海峡论坛·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每届的主题虽不同,但主旨和核心始终不变,都是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的研究交流为载体,不断推进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共谋两岸福祉。

此次研讨会期间,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安娜茶油文化产业园、唐寨山森林公园岭头修复区、戴云山生态博物馆、臻峰陶瓷文创园,实地感受德化县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蓬勃发展的陶瓷产业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

图片4.png

△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安娜茶油文化产业园(吴有森 摄)

此外,在闽台商、台籍专家团队还与德化县上涌镇曾坂“艺术家村”、赤水镇东里“兰花谷”、九仙山森林康养项目、戴云山蛾类多样性调查与研究项目等开展对接合作,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聚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专家学者这样说

本届研讨会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为主题,旨在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对人们长期以来采取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系统治理等方式与途径实施生态修复的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目的在于助力推动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图片5.png

△ 论坛开设《加快森林碳汇发展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讲座(林婉清 摄)

 研讨会期间,两岸专家学者围绕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系统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时,应考虑保护区区域面积和形状以减弱边缘效应,保护生态系统边缘内的多样性。”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刘金福在《基于生态值的戴云山保护区地块选择研究》的主旨报告中,以戴云山为对象,首次将地块选择研究和数学模型推理运用于自然保护地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规划设计,以达到最大程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提出新思路和新举措。

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对人类不良影响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今年,“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旨在制止生态系统的退化,并对其进行修复。生态修复也是海峡两岸将直面应对的时代命题。

就生态修复而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左昕昕提出了他的想法:“从专业角度来讲,生态修复有自然修复、人工修复和系统修复三个层面。自然修复就是把人撤出去,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人工修复是针对破坏比较严重、已经丧失生态自我恢复功能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干预、定性地对生态进行修复;系统恢复,就是要把生态修复当做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部门联合行动,作为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事业去做。”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资源系副主任张玮尹(台籍)则以游客的视角对生态修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态系统恢复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有效地提升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要以生态学为原理,森林的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工程修复等修复手段,达到综合治理、修复环境污染。

“植物多样性丧失,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将改变土壤碳汇过程,减缓生态修复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陈岳民(台籍)在《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磷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林土壤退化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缓解人工林土壤的进一步退化、促进林地长期生产力的提高,是当今林业界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闽江学院副教授周丽丽、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冯莹分别以相思树、青钱柳为切入点,对矿冶废弃地、退化地土壤等的生态修复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他们建议,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在退化山地选择既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又能有力于土壤地力恢复的“环境友好型”树种,并辅以施肥、抚育等措施,提高林地养分有效性。

图片6.png

△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安娜茶油文化产业园(吴有森 摄)

 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次研讨会,围绕这一主题,开设《加快森林碳汇发展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讲座,福建省林业局造林处副处长杨子清在讲座中指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除了要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能源使用以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还要加强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来抵消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筛选出高固碳特性的造林绿化树种,进行植树造林,建设更高水平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实现最大的生态效果和固碳效果”杨子清说,同时,要系统和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立生态系统全覆盖的碳汇检测核算体系,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黄娜玲 林婉清)

推荐阅读
讲好党员故事 展示党员风采
许火龙:许岁月以不朽荣光 致青春以亮丽底色
澳门头条与贵州省文旅厅签约合作备忘录
暖心东南:支援核酸采样 入户送医送药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疫情防控做到“三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