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内蒙古十二吐乡:“产业加持”让乡村振兴后劲足

中国网 2023-02-03 15:27:17     

“没有产业的振兴基础不牢固,没有基础的脱贫根本致不了富。”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的七个行政村“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产业,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兜底保障、土地流转和产业分红等方式,让产业、乡村兴、百姓富。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年前的3500元增长到1.5万元,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观景台,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设施农业暖棚、行列有序的高标准经济林与排排相连的养牛小区映入眼底……眼下正是大棚番茄成熟采摘的时节,王华两口子忙得热火朝天。

2017年,王华一家搬到集中安置区。“好政策让我们种上红柿子,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的幸福生活让王华满脸喜色。王华告诉记者,他家的大棚里还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可随时查看大棚的温度、湿度,还能自动放风、卷帘,现在他家每年稳定收入可达8万元以上。

“在这里,家家户户种番茄,单是园区入驻的这90户村民就发展了1600多亩的设施番茄,守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日子越来越好!”园区村民兰国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看来,乡里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只要有老百姓肯种,就会稳定增收。

同样受益的十二吐村村民陶春生说起现在生活的巨变也是感慨万千,“以前四处奔走打零工,现在儿子在东边养牛小区养牛每年能收入不少,儿媳在产业园打工一天能收入120元,孙子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能天天吃上新鲜蔬菜,现在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新年新希望,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在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棉被加工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有序开展生产工作,一派繁忙景象。

王永雪是十二吐村村民,也是棉被加工厂的工人。“自棉被厂开工我就来打工了,现在一个月收入4500元,忙的时候还给我们涨工资,守家在地的,干活还不累,这可比外出打工好多了,现在就盼着孩子好好上学,以后出去见见大世面。”话语间,王永雪不忘手脚麻利地操作着智能设备。

如今,十二吐乡不仅让村民守家在地把钱赚,还把特色技能培训班办到了村民“家门口”,拓宽群众就业路,在十二吐乡苏泗汰村举办的特色技能培训班,除本村村民,周边6个行政村的村民都能来参加培训。

自2017年开始,林西县十二吐乡针对全乡产业规模小、覆盖面窄的现状,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组建达康联合社和6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各村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实现“双增收”。

产业兴,农民才能富。“我们西山根村村民致富的‘法宝’,总结来说就是一手挎着‘菜篮子’、一手抓着‘牛鞭子’。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在养牛小区里养牛、在设施大棚里种番茄,没有劳动能力的,土地流转、产业分红、公益岗也能让大伙儿不愁吃穿。”西山根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说。

“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蓬勃活力。”十二吐乡政府副乡长王宏丽介绍道。截至目前,全乡设施暖棚安装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项目、番茄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项目、西山根村肉牛改良站、十二吐村棉被加工厂建设等13个项目相继落地。设施番茄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建设番茄文化主题公园一处,旅游业发展潜力加速释放,肉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乡878名劳动力,年劳务收益5000余万元。

(作者 陈晓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