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网 2022-09-22 13:50:19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现状及原因,提出从社会、高校、毕业生角度出发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医学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持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医学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保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伴生出日益严峻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医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就现阶段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做好医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吸纳医学毕业生的主体需求相对稳定而医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大。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扩大招生,医学毕业生大幅增加,与之相矛盾的是每年吸纳医学毕业生的主体即各大医疗单位的需求总量却相对稳定,一是各大医疗单位人事趋近饱和,很难再大规模吸纳应届毕业生;二是各大医疗单位多属国有事业单位性质,人事制度固定化,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造成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竞争激烈的严峻局面。

(2)就业市场门槛高,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当前医学类就业市场存在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各大公立医院甚至各地市二级医院都盲目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完全不考虑、不重视岗位实际用人需求及单位的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就业市场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学历供需不平衡,研究生供小于求,本专科供大于求;城乡供需不平衡,许多医学毕业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基层医疗单位又招不到人;专业供需不平衡,三级以上医院人才需求中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像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供不应求。

(3)就业政策和就业体制建设不完善。近年来,医学毕业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的就业形势日益被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医学毕业生从学校学习走上工作岗位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规培制度实践周期尚短,体质建设仍不够完善,硬性的“规培”从业要求、逐年叠加的规培数量需求、与需求不对等的规培名额使得医学毕业生在规培制度下的就业困难重重。

2.学校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就业难。目前多数高校的专业结构依然延续原有设置,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招生,例如由于社会认知偏差与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功利性,很多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不断扩招,造成临床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对于影像、检验、麻醉、儿科、预防医学等专业不重视,招生比例小,造成毕业生供小于求的情况。

(2)就业指导不到位导致就业难。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要求高,但普遍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做到“全程化”和“全员化”。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仅流于课程教学,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导致学生缺乏对自身认知和职业目标的准确定位。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担任,日常就业指导任务也都落在辅导员身上,而辅导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缺乏医学专业的指导,导致就业指导缺乏“职业化”。

(3)信息渠道建设不足导致就业难。高校的就业信息服务最主要的方式是召开校园招聘会,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像,许多线下招聘会无法举办,招聘活动全面依托互联网开展,随之出现招聘信息减少、招聘效果不好、学生不适应等问题,从而暴露出高校就业信息建设的短板:就业信息网络化渠道建设不足,无论是从网络招聘的形式、信息内容,还是对学生的组织引导,都无法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求。

3.毕业生自身原因

(1)专业性强,自主择业和创业可能性小。医学生的专业性强,决定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主要面向医药卫生相关的医疗、教育单位,就业方向相对固定,而随着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化,医学类专业只能对口就业,如中医、口腔、影像、检验、护理等,跨专业就业几乎不可能。同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考试资格对教学大纲、专业培养方向、学位证书都作了严格限制,这从专业发展角度限制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医学毕业生来说也并不乐观,医疗行业创业门槛高、医学生临床实践任务重等原因决定了医学生创业可能性非常小。

(2)“一元化”就业观。大部分医学毕业生择业意向为大城市的公立医院,且集中在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少有人愿意到县城甚至乡镇就业,对于医学毕业生而言,他们认为大城市的公立医院更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此外,受“铁饭碗”“吃皇粮”等传统观念影响,医学毕业生也少有人愿意去私立医院和企业就业,这种“一元化”的就业观必然影响医学生顺利就业。

(3)就业能力不足,心理预期过高。医学教育被公认为是精英教育,是长学制教育,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对医学生的能力要求高,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能力和临床技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医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投入多、成本高,这使得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也高,很少能根据自身能力去选择合适的岗位。

(4)“慢就业”日益显现。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就业已不再是很多医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近年来“慢就业”现象日益增多,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选择“等一等”,或脱产考研,或考公考编,或继续等待大医院的岗位,甚至旅行散心,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而家庭对此也持支持态度。

二、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1)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医疗卫生人才资源配置,下放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使医疗卫生行业的用人制度“活”起来,形成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改变“一次择业定终身”,拒绝“唯学历论”,杜绝“关系竞争”,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

(2)加快完善就业体制建设。一是完善规培制度,加快规培基地建设,提供能满足需求的规培名额,改善规培待遇,让医学生从“被动规培”转变为“主动规培”。二是完善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做好医学生求职服务和政策保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严格监督机制,保障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合理有序,制止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

(3)进一步加强就业宏观导向。加强基层就业的宏观导向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就业的政策吸引力,加大学费代偿、考试加分、优先回城等福利力度,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一方面也要加强情感宣传,唤起医学生心中“为生命立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医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职业价值观。

2.学校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医学院校应做好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和专业人才预测,按照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和发展方向,在保证优势专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招生计划,适应市场需求。

(2)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针对医学生专业性强的特点,医学院校应做好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精心设计系统性的指导体系,利用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讲座、赛事等平台,寻求附属医院、合作企业、校友等资源,全员参与,开展多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自身认知和职业定位,增强就业意识,把握就业形势,增强就业能力。

(3)加强就业信息渠道建设。除了开展传统的校园招聘活动、发布岗位信息,医学院校还应注重在以下三方面做好信息服务:一是提升信息渠道的网络化,建设专门的就业工作网站,搭建畅通无阻的信息平台;二是促进网络招聘的常规化,针对医学生长期在校外实习的特点,常规化开展互联网招聘,提升招聘效果;三是做好毕业生信息和求职培训,帮助毕业生充分获取就业信息,正确辨别就业信息,顺利参加网络招聘,保障求职安全。

3.毕业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多关注国家就业政策,关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动态,扩大自身择业、就业格局,实现就业观念的三个转变: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职业目标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医院;二是尝试到医疗卫生新兴行业就业,如家庭护理、养老保健、互联网医疗等,尝试到外资企业、私营医院就业,不局限于公立事业单位;三是尝试接触交叉学科岗位,成为交叉学科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疗理赔、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等,不拘泥于对口专业,扩大自己的择业面。

(2)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说到底还是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医学毕业生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具备其他诸如计算机、英语、写作、体育、文艺、管理等能力增项,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重视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也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作者:肖华业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