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中医药现代化的互促双强

中国网 2024-04-12 10:20:36     阅读量:

林彬 张喆宇 罗广波[*]

广东省社科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

新质生产力“新”在“跃迁”,不仅是生产力的跃迁,更是质态质效的高动能蝶变;新质生产力“新”在“协调”,既是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亦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新质生产力新在“布局”,是新质与传统的交叉互融,同是产业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高度同源、价值同构,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统之元中之源与健康发展之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稳中之基,将其与中国式中医药现代化大路径、大靶点深度共融,积极推动完善平台布局、政策统筹与科创链化,用好、炼好、承好中医药这一“有形载体”、这支“重要力量”,具有多重意义的战略价值。

情怀提质能:效能联动铺陈中医药人才协同链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基石,是推动中国式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人”是最活跃、最具能动意义的要素主体,拓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始终坚持在求“新”探“质”中汇聚人才“金字塔”。

夯实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区块链。共同聚焦“高层链”与“基层链”,充分整合发挥教培(高等院校)、研究(科研院所)、文化传播(博物馆)、医药服务(医院)、生产链(企业)等重大平台对“双层链”临床、科研人才的培育功能。建立“人才共享”“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模式,推动高层次人才力量下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活化高层次中医药数智协同创新链。切实运用“云大物移智链边”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中医药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变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教育、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多场域、多业态、多交叉科技交流合作。畅通中医药人才传承途径,构建起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网络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数智协同中医药传播教育体系。

优化中医药人才评价情怀效能链。着重评价人才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注重探索针对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引导和激励中医药工作者胸怀祖国、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愿景验质方:数智蝶变织密中医药文化认同网

愿景驱动式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化的链式创新,战略愿景的明确不仅为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方向和路径,同时也内在强化了中医药文化与数智融合的内在“串联”,夯实了中医药文化认同的后备基础。

强化中医药文化术语“精神愿景”驱动。中医药文化术语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精髓的精神标识,因为语言是人类有意义生活的载体,而文字则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应始终立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数字中国战略,以中医药文化术语系统提炼为基点,以数字科技为后备引擎,展示中华中医药传统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医药文化。构建大型化、可扩展性强的中医药文化领域知识系统,实现知识关联和知识融合,支撑智能推荐、智能问答等各种智能应用,从而有效增强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数字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愿景”联动。其一,依托数字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建设中医、中药领域的基础数据库,探索数据互通、互联及共享创新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共享;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中医药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交互性、及时性,助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其二,以中医药新零售新业态为基点,建设集生态康养、文创旅游、老字号品牌、明星虚拟互动为核心的“四位一体”中医药数字化网红街区和文化生态园,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

提升中医药文化宣传“传播愿景”协动。其一,内涵外延相结合。可以充分运用“戏剧+影视+综艺”等艺术表达手法,构建一批多模态的视听节目集群,使节目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内涵给予观众强烈的“共情力”和“关联性”;还可通过特定的文化场景,如“中医药+家国情”“中医药+乡村振兴”“中医药+扶贫救济”等,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带给其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其二,建设数字中医药文化海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高峰论坛平台,融合音频、视频、小说、漫画、动漫、话剧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用最特别的方式讲述中医药故事。

产业促质果:系统创新激活中医药发展新引擎

中医药产业系统性创新能力的层级建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内涵三大核心要素:一是重大中医药系统性命题到科学问题的转化融合能力;二是单点的核心技术在特定场域出现突破性进展;三是有机融合创新链条上各个关键技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创新。

整合高质量中医药区域协同产业。围绕中医药产业“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的核心功能,推进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到第二产业的中药加工制造到第三产业的中医服务业的全系统发展。挖掘上下游各环节最大潜能,全面覆盖中医药“种、科、工、贸”的科研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全产业链,加快科创平台、高新企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建设,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可利用的平台、资源与信息。

推动研究策略和技术方法迭代升级。加大对中医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投入和支持,包括政府资金的拨款、科研项目的设立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中医学者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医的诊疗方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临床证据。与现代医学研究机构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据分析、生物统计学等)来验证和优化中医治疗方法。提升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并为其标准化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勤修中医药跨越式发展“内功”。传承创新中医药理论,创新中医药实践,开展中医药研究,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重大科技项目集聚,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深化协同创新,围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方向,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力量多元参与机制,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医保政策、人才评聘激励、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全面构建服务能力领先、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格局。

林彬 张喆宇 罗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