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也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112周年、晋江撤县设市30周年。时代汇洪流,巾帼有担当。20年间,在晋江各条战线活跃着大批巾帼英豪,她们追逐梦想,建功立业,在书写“美丽人生”的同时,也为“晋江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即日起,晋江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晋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国网海峡频道将共同推出人物专题报道:她风采—传承“晋江经验” 巾帼再建新功。

【人物名片】黄月莹,晋江市养正中学高级教师、原副校长,历任福建省第十届至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泉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晋江市第十五至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泉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巾帼建功”活动标兵。

image.png

受访者 供图

中国网福建讯 养正中学向来是晋江教育的一面旗帜,更是全省乡村教育的一大窗口。办学90多年来,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上,涌现出一批批师德高尚、潜心育人的好老师,黄月莹就是这群优秀园丁的其中一员。

书山有路,她是开拓者;学海无涯,她是引路人。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引领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课后,她循循善诱,指引孩子们人生前进的方向。她用爱心呵护学生成长,美丽了自己的青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为人师表的成功与快乐。

三尺讲台,弘道养正三十余载

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迎着“严正勤实”的校训,走在“凭园纳水,绿荫环抱”的校园里;高耸的钟楼里,时间滴答滴答走着;清新的空气里,荡漾着孩子们的读书声……这里便是闽南名校晋江市养正中学,也是黄月莹为之付出30多年青春年华的所在。

1988年,黄月莹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毕业,回母校晋江市养正中学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期间,当过10年的班主任,3年的段长,1年的校长助理,2002年4月至2013年8月担任11年半的副校长。2013年,晋江校级领导大调整辞去副校长职务,专心教书。她说,“我喜欢学校的氛围,作为人民教师,我更多把它看成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它成就了我的人生,让我看到自身的价值。”

image.png

养正中学 供图

教育本真:愿学生体会学习的幸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也没有堆成山的课外辅导书,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挑战各种‘难题’。”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月莹在养正中学度过单纯又美好的中学时代。她说,“每次解出一道难题,心中就会泛起浓浓的满足和快乐。这就是学习的幸福感。”

黄月莹观察到,这种“学习的幸福感”在当下的学生里越来越少见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了,很难静下心做思考,很少能有那种挑战难题的幸福感了。”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该玩的时候就撒欢的玩,该读书时就要坐下来读进去。整天闷头做作业,学习效果反而不好。”黄月莹擅长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相类似的题型,分析题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的是耐心和爱心。但近年来办学的考核要求是马上见成效,比谁考试第一。”在黄月莹看来,办学是立德树人,作为教师,要时刻问问自己:真正把学生教育好了吗?

2002年4月,黄月莹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学校领导层的支持下,她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到高一年的教学实践。“一般来说,我们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人数居多的中等学生设定的。对于尖子生来说,老师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到了高二年,黄月莹将其中40名优秀学生单独编为实验班,给他们开小灶,创造劳逸结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下午第三节课,要求全班学生到操场跑步、打球,锻炼身体,给紧张的身体解压。三年后的福建省2005年高考,养正中学成绩突出,文理科总分600分以上者共70名、高居泉州市第一,在全省理科总分前十一名中独占四名。

“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我更希望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幸福感。”由于担任学校副校长,每年高考,黄月莹都为养正中学考点的副主考,看着学生一个个从身边自信地走进考场,她一一给予温暖的微笑。

“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谈及长达35年的教书育人生涯,黄月莹笑着说,“毕业后的学生们常给我发短信问候,叮嘱我天冷添衣、不要总是吃泡面。”

image.png

养正中学 供图

教师之爱:用爱抚慰孩子的心灵

说起自己教过的学生,黄月莹滔滔不绝起来:“我和学生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呢!”高43组、K1班,这些普通的届别、班级名称,都有哪些学生,发生哪些故事,她仍如数家珍。

教育的使命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黄月莹也曾因为班级的特殊生而历经压力,甚至心惊胆跳的一幕。但她始终力所能及地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抚慰和温暖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既来自沉重的学习压力,也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于工作分管的原因,黄月莹经常接触办理休学的学生,她们背后往往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更需要老师的关怀,“我告诉学生,只要我的办公室开着或灯亮着,尽管来找我谈心事。”

为了帮助一名特殊生缓解心理压力,她干脆把这名学生调来自己的班级,以便就近照顾。“上课前,我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拍拍学生的肩膀,和她闲聊几句。晚自习下课后,还常陪学生从教室走到校门口,一路闲话家常。”黄月莹说,孩子其实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在她的关爱下,这名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日渐恢复正常。“在她16岁成年礼时,她妈妈还专程送一张全家福照片给我。”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对于老师来说,幸福可能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眼神、微笑、泪水、叮咛、抚慰……“它们也许不能带来很好的成绩提升,带来领导的表扬,但无数幸福的细节、场景,一起构成了校园生活全部的美丽和教育生命的所有魅力。”黄月莹说。

image.png

养正中学 供图

立德树人:一代代养正人的一生追求

201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黄月莹深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地锁上了养正中学副校长办公室的门。那天,她递上了副校长职务的辞呈,但肩上还有两个沉甸甸的责任:福建省人大代表,人民教师。

“与复杂的行政事务相比,我更愿意简单一些,专心研究教书育人。”黄月莹说,“我只想在退休,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真的是在干实事'。我不求官,不求财,实实在在地工作就好了。

养正中学创办于1928年,校名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和《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办学9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育人间英才”的办学宗旨,先后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办学成绩硕果累累、荣誉卓著。

地处乡镇的养正中学,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口碑?黄月莹总结说,秘密就藏在校训:“严、正、勤、实”四个字里。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养正人的生命里,它使每个养中学子不仅拥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更有“融进血液的骨气,刻在岁月的坚强”。

“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在黄月莹看来,“养正”教育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追求秉正立新、涵养正道的境界。正是一代代的养中教师为学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以其精湛的教艺、高尚的师德,为后继者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形成了养中师德垂范的优良传统。

育人之心:关注师生心理健康

除了从事教育工作,黄月莹还有21年的人大代表历程。

20多年来,黄月莹先后向省人大提交数几十份建议,涉及民生各个领域,教育自然是她关注的中心。

2007年,到福州闽侯少管所视察的画面,至今仍常一幕幕回映到黄月莹的眼前。“还是青春待放的年华,却因为一念之差,或许仅仅是因为贪恋网吧里的暴力游戏,进而触犯了法律的底线。”视察结束之后,黄月莹把学校里多余的教辅书,尤其是历史、地理等相关书籍,整理了两车,送到了闽侯少管所图书室。

说起这些迷失的孩子,黄月莹满心惋惜:“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惜!关爱孩子,需要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重视和努力。”

借助省人大代表这个身份,黄月莹积极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争取更专业的保障。2009年,她提出《让生命教育融人孩子生活》的建议,认为生命教育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培育自己的生命尊严意识,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提高自身的应挫能力。

2010年福建省“两会”,黄月莹提出了《加强全体中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议,提出面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心理学培训,先从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做起,再逐步扩大到全体中小学教师,并对培训提供一定专项经费支持。

这些建议都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教育厅等部门还多次来晋江实地考察。2013年3月,全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工作启动。黄月莹在各部门的重视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许多政策也许在公布之后并不能立竿见影。但事情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有做,有提,就会引起各个部门的重视。”

养正中学也设置心理咨询室,学生可随时去咨询室里敞开心扉,舒缓压力。“哪怕是晚上,只要我办公室的灯亮着就可以进来,再忙我也会停下来,与学生谈心。”黄月莹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

教育新使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

教育乃民生大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触动着每一个家庭幸福的神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成为各级政府近年来补齐民生重点领域短板的头号工程。

如何更好地发展人民教育事业?2005年福建省“两会”召开之前,晋江一位农村学校的校长告诉黄月莹,这次省人大会要向省教育厅提一个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收费标准提高到与城市相同。“来自农村学校的校长们认为:作为代表的我,应该向省厅呼吁出台政策让城乡收费一体化。”然而,当时黄月莹明确告诉他们:“这样的建议不能提,如果提高农村学校学生学费收取标准,虽然农村学校收费增加了,校长们学好办了,却增加农村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之后,在各级人大会中,她极力呼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村学校和薄弱校倾斜。时任福建省教育厅菊维强厅长恰到泉州团听会,会后专门在门口等她,充分肯定了她的意见。这一建议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采纳,现在各级政府不仅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农村学校教师还享有逐年增加的乡村教师补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概括出新时代下教育的新使命。“相较于城市,农村儿童入园问题更加突出,其入园率远低于城市,农村幼儿园的园舍面积、保教设施、师资条件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黄月莹深切地体会到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她多次建议,教育部门要科学地预测生源的分布情况和变动的情况,特别是要合理的规划学校的布局,要刚性地要求,全省在各地的规划当中,特别是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在建设中要留住教育用地。

职业教育: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虽然身处基层教育一线,但黄月莹同时关注各级各类教育。

近年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凸显:一方面,普高“热”一浪高过一浪,职业教育一阵比一阵“冷”;另一方面,企业常因缺乏技术工人而开工不足甚至停产,有的企业开出数十万元年薪聘请一名高级技工,而应者无人。受过专门教育的技术人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十多年来,黄月莹持续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不同阶段多次提出发展建议。

2006年福建省“两会”,她提出《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列为当年的重点督办建议,引起省厅高度重视。省厅专门派人走访,并听取意见。当时陪同走访的泉州市教育局吴少锋副局长说:“没想到你身处基础教育,还心系职业教育,我很感动”。“当年,省上还将我的一些建议融入在出台一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与政策中。”黄月莹如是说。

2021年福建省“两会”上,黄月莹提出《关于实现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向“大有作为”转变》的建议。她认为,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择业观”“人才观”,形成关心、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推动职业教育步入科学化良性发展轨道。同时建议,推动泉州作为标杆,争创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培养“创·见”人才,推动产教融合。

履职之路:忠于职守,不辱使命

2001年1月,黄月莹当选为泉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3年、2008年和2013 、2018年分别当选为福建省第十、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分别当选为晋江市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长达21年的代表经历,她努力做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忠实地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忠于职守,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尽力当好人民的好代表。

“履职的过程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民’的含义,让我时刻牢记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黄月莹如是说。(陈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