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23-10-23 16:28:59
南山镇地处长汀县东南部,素有长汀“南大门”之称,是著名的红军长征出发地。自开展“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南山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把握重点、突出亮点、攻克难点,首创导、塑、引、常“四字宝典”,扎实推动中复、南田迳、严婆田、桥下、长窠头、南山6个村(含人口密度大、整治范围广、攻坚难度高的2个集镇所在村)连线成片高质量通过市级验收,共计整治“空心房”512处4.6万平方米、裸房610处7.9万平方米、违法建筑94处0.4万平方米。其中,连续四次以99分及以上高分斩获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收获群众“满屏”点赞,逐步形成了“两治一拆”南山经验。
首抓“导”字,坚定高标准“主基调”。一是精心组织强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镇党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坚持逢会必议、逢议必行,将分阶段“小目标”连接成“必须争第一”的“大目标”。精细化落实“党建+网格”三级责任制,用最小颗粒度分解总任务。二是靶向对焦强督导。对标市级行动导则,结合实际制定“两治一拆”目标计划图和重难点任务清单,明确工作导向。抽调镇人大办、纪委办、大督办、乡村振兴办精干人员组成专项督导组,用“两个轮子”“两条腿”开展过筛式、拉网式督查,实行半日一通报、每日一总结。同时,结合“一亮二晒三评”活动和干部管理“周议月述季评”机制,在任务村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红黑榜”,分期评选公布“整治标兵”和“漂浮干部”,并作为镇村干部年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村级申请乡村振兴项目的重要依据。三是党群共治强向导。深化“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治理模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良好工作格局。开好党员大会、村民小组长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一方面,深入宣讲政策、阐析利弊,进一步减小工作阻力;另一方面,充分向村民征集“金点子”,将“四个率先拆”示范带动机制、落实“门前三包”等共同议定的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倡议性、约束性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主抓“塑”字,勾勒高颜值“主色调”。一是差异化塑造区域性风貌。坚持“强差异化、去同质化”的原则,结合“两治一拆”任务村各具特色的红色、绿色、人文等资源,因村施策、量身定做村庄规划,实施村村有别的环境整治思路,全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如,严婆田村擦亮严婆文化和槟榔芋种植加工示范基地两张“名片”,成为率先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的脱贫村,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桥下村突显“红色革命基点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森林村庄”三大核心等等。二是灵活化重塑废弃物价值。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将原本弃置不用、难以处理的杂料,灵活改造为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小微景观。如,利用家家户户打糍粑的石臼、旧屋里找出的酒缸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拆除“空心房”后剩余的废弃建筑材料,在历史建筑、古树、河岸等附近位置,化零为整堆砌出秋千、亭榭、城墙、游园步道以及各式特色小品景观;利用红军斗笠、簸箕、蓑衣、犁耙等农具,打造出风格巧妙的农家小院“微场景”,成为网红打卡点。三是就地化装塑原生态景观。为保留乡村原生态,利用丰富的本地楠竹资源,编织生态竹篱笆围挡,让原本杂乱的菜地、果树区摇身一变为“小菜园”“小果园”。通过苗木认种认养、基地回收的机制,引导家家户户利用空闲地、拆后空地种植苗圃景观树及花花草草,打造“口袋公园”。在微景观周边、路旁种植大片花卉形成绚丽花海,“蜗牛花台”“永远跟党走”“心向共产党”“南山欢迎您”等苗木微景观,成为扮靓人居环境的“点睛之笔”。根据不同村庄主题,将红色故事、农耕文化、田园风光、村规民约、非遗民俗等彩绘上墙,变农家院墙为“文化墙”和教育村民的“无声课堂”,丰富乡村色彩。
重抓“引”字,唱好零负债“主音调”。一是引入多方支持。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资金、项目,重点对“两治一拆”任务村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实行环境整治费用定额承包制,根据实际对不同网格分类划定整治费用红线,所需工人由包保村干部自主聘请,超出红线部分由个人承担,以最大限度调动村两委班子开源节流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率。依托“乡心力”论坛,结合乡村振兴“三问”活动,将“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心系南山发展的企业工厂、社会组织、乡贤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二是引导村财增收。为减轻“两治一拆”任务村村财负担,引导村级党支部全面盘活闲置资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如,长窠头村的红色兵工厂旧址,本为常年失修的危旧“空心房”,经过修缮复原,成为了一处可参观打卡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又如,由镇政府出资翻新南山集镇农贸市场,解决了长年占道经营问题,并主动将每年收取的摊位租金费、卫生保洁费约30万元让利于南山村。将废弃18年的供销社翻新维修,通过租赁、分红等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8万元。三是引领产业发展。以“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突破口,推动村庄沿线特别是景区周边环境的提档升级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实现出发地小镇的“颜值”“气质”双提升,撬动以“红+绿”为主线的全域旅游。以长征出发地景区为原点,全力推动景村一体化,打造长征步道、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等红色地标,红色氛围日益浓厚。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跨村联建,串联中复、桥下、长窠头、塘背4个红色美丽村庄,创建“绝命阻击生命线·长征出发红飘带”主题文旅IP,今年以来,我镇游客接待量突破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500万元。并同以现代农业“五个千亩工程”为蓝本的001蜜语田园、002芋见园深度捆绑融合,联袂打造长征出发地文旅综合体,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每年产值8700余万元,带动脱贫户100户以上,支付农民工工资300余万元,实现村强民富两不误。
长抓“常”字,守好常态化“主阵地”。一是统思想常引领。由镇党委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专题会议,发挥乡村振兴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发性组织的带头引领、协助监督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村两委、在家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受益群众管护责任范围,每月开展检查、评比、观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二是建机制常发力。制定环境卫生整治、绿化养护和设施维护等管护制度,实现规范管理。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动员群众把房前屋后、废弃宅基地变成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坚持教育引导和宣传动员相结合,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建立村民家庭卫生保洁、检查、评比制度,推行农户“门前三包”制度,通过微信群转发村庄新面貌新风采,引导村民改变影响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三是建队伍常帮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健全镇级统筹指挥推动落实、村级引导群众参与互动的工作机制,针对环境管护、项目运行、宣传引导等治理要求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村委会组织聘请有经验、有技能的当地居民或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员,打包签订管护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按照集中承包方式落实管护责任。同时,组建“长征红”志愿者队伍,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村庄清洁行动。号召全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门前三包”,辐射带动周边群众。
满眼绿荫生惬意,园丁汗水漫诗乡。南山镇持续擦亮“出发地小镇”金字招牌,用“小投入”奏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合唱”。村庄变景区、沟道变公园、风景变“钱景”,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让美丽乡村“貌美芯更美”。